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上海具有浓厚的消费文化氛围,这使上海都市文化具有大众文化性质,并以通俗文化形态表现出来,这对上海纯文学也造成了强烈影响,新感觉派就是这种影响下的典型标本,作为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具现代、先锋等特征,但它又置身现代上海消费文化氛围而使新感觉派具有通俗文化之表现。  相似文献   

2.
胡希东 《兰州学刊》2007,4(2):197-200
新感觉派文化精神体现为现代主义都市表征,它从作家身上的文化精神给以呈现,而具体表现为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因素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土、先锋与通俗的相互纠缠,论文尝试用文化精神这一视角对现代上海这一特殊殖民语境下新感觉派文化精神进行具体探寻.  相似文献   

3.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4.
政府在城市房屋商业性拆迁中的主体地位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该以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身份介入房屋商业性拆迁市场,对拆迁市场进行适度干预,而不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身份全面、过度介入商业性拆迁市场,亦不是对商业性拆迁活动放任自流,完全退出拆迁市场。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要讨论的是现代性背景下旅游的兴起,旅游者与景观之间隐蔽的关系.通过现代景观的重新发明,以及景观对旅游者凝视的制约,揭示了现代旅游商业性、文化参与和生态学介入的复杂意义,同时分析了现代旅游者凝视的被动性和被压制性.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文化研究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最具代表性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进行分析,联系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冲突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分别从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三方面,观照哈代在这部作品中所认同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受到现代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的交互影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公民的自我身份认知具有三重性:社会层面的自治个体身份、宪法层面的公民身份、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身份.以宪法学的角度、从公民这三种身份的自我认知出发来考察,传统上系伊斯兰教在内地之主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回族,客观上加快了分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正> 从80年代初滥觞直至8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一批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创作而成的所谓“先锋”小说蔚为大观.“先锋”小说的出现,或许有其某些所谓与西方“类似遭际的文化情境”,而众多作家力图突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审美规范,为反映自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体验与思考而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动机,是十分明确而强烈的.“先锋”小说的出现,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使得长年沉寂的小说界变得热闹非凡.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时过境迁,对于“先锋”小说,读者由热情顾盼转而变为漠然置之.这究竟是为什么?是接受现代派的文化心理准备不充分?非也!可以说,现在的读者,文化心理准备比任何时期都要充分得多.  相似文献   

10.
上海小说清末与民初有深刻不同,清末通过报刊出版实现了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民初在维新思潮弱化背景下,则对都市文化消费市场有更强的依附性,是新兴都市上海以吴文化为根柢的的商业性与消费性的表现,所出现的以言情小说为主的甲寅中兴,在消费性文化市场的恶性膨胀中成为过眼烟云,清末上海文坛所发生的变化也迅速消退,文坛热点和中心重新向欢场回归,更有市场效益的黑幕小说,成为文人及报刊出版竞相依附的文类。可以说明,五四文学革命以思想启蒙为先导而可能使中国文学真正发生变革,清末民初上海为现代小说的萌生所提供的资源,只有经过五四才可能真正得到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