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务头论(续)     
下篇棠按:务头者,曲中之强调回应律也。平仄重复,使全篇声音紧严,令读者重闻故音,作者受个人自己美感之支配,非如此不能使声调得协和之妙,读者感到重复处有起伏颤动之余波,而击节称善。西国大音乐家之作品,其乐势之最高度常在篇末或后半,故曲中之务头亦常在曲尾即此故也。兹举《中原音韵·定格》而详证之: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评曰:命意、造语、下字,俱好。最是“陶”字属阳,协音;若以“渊明”字,则“渊”字唱作“元”字。盖“渊”字属阴。“有甚”二字上、去声,“尽说”二字去、上声,更妙。“虹霓志”、“陶潜是”,务头也。  相似文献   

2.
务头论     
林先生治学严谨,对古诗词戏曲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留有一批遗稿,《务头论》是其中的一篇。本文对戏曲史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务头”作了详尽的论述。全文约三万字,除前言外,分上、下两篇。上篇批评历来的八派学说,下篇详细论证作者自创的“务头乃曲中之强调回应律”说,用了三十六个例证,包括《中原音韵》中定格的全部四十个曲调。我们请何士龙同志对原稿作了初步整理:进行标点,改正笔误和订正若干音读;至于文体前后不一(前言为白话,正文为文言)等,则一仍其旧。全文将分两期刊完。  相似文献   

3.
务头浅议     
务头 ,中国古代曲学的重要术语。虽然数百年来关于务头的解说众多 ,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说法加以考证 ,并结合其原意对这一概念予以全面揭示。认定务头是宋元戏曲艺人的行话或“黑话” ,指曲中的紧要之处和关键字句 ;在音律上 ,务头多体现出抑扬顿挫的特色 ,同时要施“俊语”于其上 ,务头是同时涵盖形式和内容即戏曲音乐和唱词的综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4.
周德清所谓务头,乃是一个音乐文学综合概念,具有形制格律综合因素,需要解决理论实践综合问题,可做抽象具象综合分析。对于小令,务头应是一个词汇;对于传奇,务头应是一句或数句。而不管小令、传奇,务头都是若干字一组音,均需"施俊语于其上"。其俊语多为上声起音,最好有上去、去上的搭配,俊语的四声阴阳,有严格的声律要求,要唱得顺口,唱得"音律浏亮",唱得抑扬顿挫,唱得婉转动听。务头无"收钱"之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中 30余例“读与某同”的全面考察 ,并分析了前人的评说与古代文例的实际情况 ,得出“读与某同”有 10类作用 :辨多音多义 ,存同文互用 ,明古今字 ,存异体字 ,明语源 ,明通假 ,明字音 ,明字体改易 ,明引文中字义 ,存方言  相似文献   

6.
自"务头"论出现以后,元代人不想论及,明代人又语焉不详,至清代由于唱法的失传、资料的不足终至难于索解,于是古今学者见仁见智。如果各家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综合治理就更有其意义:其一,既然《中原音韵》论北曲之法,用的是"中原音韵",那么"务头"一词的语源现象就应该与"北方方言"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因此"务头"就应以"轻声"解读;其二,"关目"说并非诸说之一,它可以统摄诸说,因此对关目的阐释是关键;其三,"某调是务头"是"关目统摄"说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注释中的“通”表示某字与某字通用。教材中把通假字和古今字都归入了“通”这个范围。它的读音规律是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说”通“悦”就读yue。“说文”中只收了“说”字,没有收“悦”字,说明“说”与“悦”是古今字(王力先生  相似文献   

8.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9.
"务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难解的概念,本文作者经多方查稽,认为"务头"一词并非前人所认定的曲学概念,而是一个"行业隐语"或"江湖黑话"。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意义相通字”浅论王有所谓“意义相通字”是指古汉语中某两个字记录的词义有同有异,在相同的意义上,可使用其中的甲字,也可使用其中的乙字,其表达效果相同。这种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字叫“意义相通字”。例如:庸──用:《说文》:“庸,...  相似文献   

11.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12.
“越……越……”语句的逻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越……”语句并非递进关系复句,而是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语句形式;两个“越”字并非关联词语,而是分别在前后分句中起限定或修饰作用的副词,因此“趔越辨越明”应该解读为“越理越辨”是“越理越明”的充分条件,而非真理辨是真理明的充分条件,正是由于解读失误,导致了97国际(华语)大专辨论会大决赛中首都师范大学代表队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智 ,是中国古代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它要求人们明辨是非 ,不受迷惑、蒙蔽 ,能见于未萌 ,正确决断 ,趋利避害 ,能知人知己。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一个“明”字 ,中国古代哲人用“明”来解释“智” ,意谓明理睿智 ,称之为“明智” ,是十分精当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弘扬明智品质 ,对于稳定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 ,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九虛詞的形成于是,再进一步,我們也就可以从文法上說明“言”字所以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的理由。这就有关汉語文法中虛詞演变的問題了,也就是接触到本文所要討論的助词和一般虛詞的关系問題了。汉语虛詞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我想可能有三方面:(一)是这个詞或这个字的本身一  相似文献   

15.
在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前面往往冠以“黄”字,最早见于史册的是《宋史》中的“黄头回纥”.元、明时期,有“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之称,“撒里”又被释作“黄”.清季以来,又有“撒里维吾尔”、“黄维吾尔”之称。一个“黄”字,几乎贯穿在裕固族的整个历史中。那么,“黄”字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 “撒里”是否“黄”?本文就此谈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6.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省声”的体例。所谓“省声”,就是指形声字声符的笔画或某一部分的省略。关于省声问题,前人提出过不少怀疑的意见。清人段玉裁就说过:“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为豭省,‘哭’之为‘狱’省,皆不可信。”(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哭”字下)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通查《说文》全书对省声字的分析,体例是极为混乱的,例如,伤、觞、(?)、殇是古音同部、声符相同的几  相似文献   

18.
词的点断,最重要的是通过标点显示其词体的内在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既明,读者自可循此进入词义的领会。按此标准看,中华书局1999年版《全宋词》中《白石道人歌曲》的点断有不少显系误断,因而可能导致误读。其中也有许多明显的点断错误是来自对“一字领”句的误断,凡词中有“一字领”句,几无不有误。  相似文献   

19.
邢昺《尔雅疏》在疏解经文、郭注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某某音义同”的训式,揭示各类语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这种训式中有一些揭示了古今字的音义关系,且在训诂条例上往往属于“连类广训”,这是对汉人“古声某、某同”、“某、某同”的改良和发展,也启迪后人对“音转义存”、“声义同源”、“异字同词”等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等学校中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王力主编的四册本《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和郭锡良主编,王力审订的三册本《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本)。这两部教材的高质量,举世公认,无用赘言。然而我们亦不必为贤人讳,这两部教材还有值得商议之处。本文仅就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处理略抒管见。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处理,是古代汉语教学贯彻历史主义观点的重要方面。过去,王本旧版对三类情况未加区别,一概注为“某同某”。1981年版对此作了重要修订:古今字,注为“某,后来写作某”;异体字,注为“某同某”;通假字,“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