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言外之意"与语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有极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言外之意"对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在讨论"言外之意"这一现象的时候,必须认真而全面地揭示语境对它的制约作用,从而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语境因素,正确地理解"言外之意".语境因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客观情境层面、主观心理层面和上下文层面.语境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交际过程中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制约和解释的.  相似文献   

2.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根据语境文化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探讨日本高语境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语境文化影响下日本人以和为贵、集团主义意识强、以心传心的体察式的交际模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促进交流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境的特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本文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语用学中语境的论述,分析了语境特征,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何兆熊先生提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这一语境概念。语境的价值主要在于会话含义中,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体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语境无论是在话语表达过程还是理解过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主要从对话中不确定的所指、隐性的逻辑关系、隐喻的本体等方面探讨语境在解读对话语言的言外之意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语境分析能力即读出作者言外之意是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的最高体现;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基于语言心理模式和图式理论,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语境分析能力的对策,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丽 《中州学刊》2004,(5):112-114
语言环境是语言行为得以发生和运作的出发点,没有语境就没有语用;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同时,语言又是一种动态存在,结构和功能之间并非都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最终不是从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而是要从特定的语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8.
运用语用学理论解读《围城》文本的言外之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围城》为分析文本 ,用语用学理论分别从句类的语用意义转换和偏离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三方面解读其中的言外之意 ,并强调推知言外意图需结合语境。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一直是现代语言学的热点题,从奥斯汀最初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开始,到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再到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言外之力",直至近年来兴起的关联理论,无一不对语言的言外之意产生浓厚的兴趣。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人最早也最善于运用语言的言外之意。中国的"意境说"要比西方人提出的"言外之意"理论早两千年。通过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言外之意"理论和"意境说"的哲学来源有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言外之意"理论的产生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中叶,《聊斋志异》便已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都贺庭钟和森岛中良将其中的数篇翻案为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故事。翻案在袭用《聊斋志异》洞穿人情的独特艺术趣味的同时,力图让故事靠拢町人与武士社会的主流意识,植入其时日本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其对原作的操控折射出翻案者对《聊斋志异》艺术的初步理解。在江户时代这一特定语境下,翻案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发挥了入境前驱、培养读者欣赏能力和积累翻译经验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钢铁工业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英平 《兰州学刊》2006,(8):149-15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钢铁产品突破国界进入世界贸易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具有预期成长优势的产业,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表现如何?与世界其它主要产钢国相比,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实力怎样?本文通过若干统计指标的描述与分析,揭示了历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出口竞争力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为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外国语和本国语中外来语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英语对日语在语音、语汇与语义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回顾英语借入日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从语义学阐明英语(外来语原语)与日语(本国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变异性,说明掌握英日语间这种嬗变规则对学好第二外语(日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都面临人才培养模式变更的巨大挑战。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日语为基础,与专业相结合,保障学生具有高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就业率,符合了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张丹 《阴山学刊》2021,(2):107-112
跨文化交际同ISEC项目的外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然而在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角色传统与教学定位模糊、学生认识偏差与学习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与文化体验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提高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ISEC项目日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要从把握日语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构筑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构建适宜日语习得的体验式活动四个方面养成跨文化交际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朱棠 《学术探索》2012,(1):167-170
婚嫁是日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具体探讨"结婚仪式"、"婚宴"等场合下的忌讳语,探究宗教信仰、言灵思想、心理联想、同音因素和交际需要等方面对其产生和存在的影响,能够发掘隐藏于忌讳语后的日本社会文化现象,把握日本民族心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了解这些知识对于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以此对中国人与日本人身势语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求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