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粥,古称糜。"糜,煮米使其糜烂也。"粥,亦称稀饭,它既有水的形式,又有饭的内容,容易被消化吸收,脾胃虚弱的人食之会有所补益,是我国人民历来所喜欢的食物。粥食经民间加工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多种不同风味,其种类更是难以列述。据不完全统计,医学、史籍、文学、地方志中记载的粥类有千种以  相似文献   

2.
药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粥食,盛夏服食药粥,不但能祛暑、健身,特别是对病后的调理也有良好的效果。家庭制作药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下面推荐六种:一、芦根粥取鲜芦根100克,加水煎熬,取汁与粳米100克  相似文献   

3.
春梅 《山西老年》2011,(1):54-55
坚持“四宜” 一宜粥食。“粥能益人,老年尤甚”,古代养生家多提倡冬晨喝热粥,民间就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拥有过最璀璨缤纷的东西,才懂得欣赏一碗粥的朴素。粥是个好东西,它味道鲜美、温润适口、营养丰富,实为养生保健的佳品。粥亦颇有君子风范,任何食物与粥为伍,立刻变得亲切温暖,让人百食不厌。我国人民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古人深知吃粥能节约米粮,又可治病养生,古往今来中国人爱粥者比比皆是。我国春季食粥保健养生的历史十分悠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拥有过最璀璨繁华的东西,才懂得欣赏一碗粥的朴素。粥是个好东西,它味道鲜美、温润适口、营养丰富,实为养生保健的佳品。粥亦颇有君子风范,任何食物与粥为伍,立刻变得亲切温暖,让人百食不厌。中国人民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古人深知吃粥能节约米粮,又可治病养生,古往今来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贫富,中国人爱粥者比比皆是。中国古代医书上有大量用粥作食疗的记载,桂圆粟米粥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核桃粳米粥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生姜大枣粥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诗人陆游还是  相似文献   

6.
六朝骈体文,上继楚骚、汉赋,下启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一大关键。然而,晚近学者,皆置而不论,大有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之慨。为什么采取这种迥避的态度呢?说来话长。  相似文献   

7.
鸟虫书三考     
《集成》10407号"鸟书箴铭带钩"中的"毋诈毋挴",指既不要诈伪,也不要贪心;"汲于利"当读作"急于利",与"重利"意思相当;"母产又苟"当读作"毋产有苟";"悊冬"当释读作"慎终"。《集成》34号铜钟铭文中的"搏武"是形容军队阵容鼎盛壮大的。"鄬子受编钟"铭文中的"月"字下的两短横当是合文符号。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 “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 经常选食一些药粥, 对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保健益寿大有裨益。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药粥: 1.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 克, 绿豆300克, 加水1.5 升, 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 然后加白糖100 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2.莲子粥。将莲子20 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心磨成粉状, 与淘净的粳米100 克同煮成粥。此粥有祛热解烦、安神养心、益肾固精、健脾敛肠之功效。3.杏仁粥。取去皮尖扁杏仁60 克, 碾碎同粳米300 克加水煮粥服用。有祛痰止…  相似文献   

9.
三月三,挑野菜,烹而食,俗称"斩百病",是晋地"炎鞭百草,药食同源"之遗风。暮春三月,草木萌发,绿蔬遍野,正是人们采药、挑菜的好时节。采药,忻州吕梁一带有"挖茵陈蒿"的习惯,认为三月三清晨采的芽叶可入药,茵陈若做粥、凉拌,则为春季保健的佐餐佳品。晋南多采白蒿,入药之外,还拌面蒸成谷蕾吃,泄火明目,防治肝病。上巳挑菜,首重树木春芽,山西民间就有打榆钱、剪椿芽、摘柳芽之俗。榆钱和面粉作饵,蒸制成块,称为"榆钱谷蕾",吃起来软美可口。  相似文献   

10.
入夏闻粥香,老伴下厨忙。每年夏季,我家都会吃到老伴熬制的"防暑降温粥"。老伴在妇幼保健中心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依然把日常保健作为晚年生活的头等大事。她常对家人说: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一不存在,其他都没有意义。每年夏天,家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苦夏"症状。这时,老伴就会下厨为家人熬粥。她熬的粥品种很多,但都具有防暑降温、驱除"苦夏"症状的保健作用。这些粥包括绿豆粥、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藿香粥等。  相似文献   

11.
①梅花粥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粳米100克皆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白糖,煮成粥,能舒肝开胃,利于治疗郁闷不舒,食欲不振,头目昏痛,神经官能症等。②桃花粥桃花5朵,摘洗干净,晾水研末;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后入锅,清水煮成粥,再加入桃花末及适量蜂蜜,略煮。食之能活血、通便、利水,适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经闭、产后大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等治疗。③月季花  相似文献   

12.
京西灵水“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门头沟灵水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京西斋堂川灾荒史和举人文化的"秋粥节"文化,是灵水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因素。灵水村"秋粥节"文化是当地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追求、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随着京郊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灵水村"秋粥节"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为此,充分认识京西灵水村"秋粥节"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时尚,创新、构建"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是灵水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王少华 《百姓生活》2010,(11):48-48
感冒少吃汤圆 感冒时忌吃寒凉、油腻、粘滞等食品,如生冷瓜果及冷饮、油炸食品、年糕汤圆等。因为感冒期间消化能力减弱,这些食物会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应该多食热粥。热粥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促进感冒治愈,还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典籍中,常见以“唯毋”领起的复句形式,“唯”又作“虽”,“毋”又作“无”,都属古音通假。“唯毋”、“唯无”、“虽无”,形异实同。关于这种句式,历来注家分歧,众说纷纭,笔者在此略作考证比较。“唯毋……”句式,以《墨子》、《管子》用例最多,它书只是偶见。兹选有代表性的列举数例:  相似文献   

15.
米粥,是中华绚烂饮食文苑中朴质无华的一道风景,它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直占有重要席位。笔者试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国人挥之不去的米粥情结。  相似文献   

16.
3月特别提醒     
《新天地》2012,(3):1
关于生活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老年耳聋患者,耳聋导致老年人缺乏人际交往,性格变得孤僻、古怪,并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专家提醒,不少老人喜欢"煲""电话粥"、"手机粥",殊不知内耳是人体的娇贵部位,长时间"煲粥",这些通讯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可使内耳的毛细胞产生变性,对  相似文献   

17.
今年83岁的刘玉福老人家住辽南刘家村。老人虽说身处农家院,却是养生有道:他在坚持锻炼的同时,还"发明"了一套食疗养生法—"四季养生粥",一年四季多以粥为主食,还根据季节的不同,煮出了不同的粥。春喝大枣粥。每年春天,刘玉福老人常喝一种用大枣、粳米煮出的稀粥,每顿都喝两小碗。"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这是古人对大枣的性味、营养、养生价值的高度概括。由于大枣含有多种维生素,因此我国民间一直把大枣视为补气健身的  相似文献   

18.
夏爱华 《中华魂》2013,(22):12-12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钱米最匮乏之时,母亲每天只能给他煮米粥喝。去学校读书时,只能把凉了的米粥划成块带到学校充饥。同窗中有一位太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把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他都原封不动,一口也不吃。  相似文献   

19.
睡眠、饮食、运动是人生健康的三大要素,老年人的睡眠常常由于环境、精神、身体及药物等因素而致失眠。据统计老年人患失眠者达70%。改善老年人睡眠,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晚作息要有规律,睡前可喝一杯温牛奶、蜂蜜水、一碗米粥,或者食一些核桃、大枣、葵花籽等;不要吸烟,喝浓茶及咖啡等;白天不打盹,适当参加一些体力活动,既可锻炼身体,对改善睡眠也很有帮助。其次可以采取一些克服睡眠障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做个明白人     
偶翻史书,有这样一则史料,令我难忘。司马炎是魏国的扶南大将军。有一次不听谋臣公休的劝说,命令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休俭讨伐东吴,与东吴的大将诸葛恪对阵。毋休俭、王昶听说征东将军胡遵兵败,便各自逃跑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