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学术交流》2005,(12):22-26
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它们之间平等、相即、互具;从归属上看,它属于佛教真理观的范畴,表达的是诸法实相的重要内容;从它与其他天台思想的联系看,三谛与三智、三观为同一层次中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从方法的角度看,证悟圆融三谛的关键在于体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区别的角度看,天台的圆融和华严思想的圆融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佛教的中心命题——涅槃,作为一个哲学本体论范畴来考察,并把它与古代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比较,认为这两者在理论形态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某种共通的平行关系。一佛教中的“涅槃”,犹如印度教中的“梵”一样,通常被认为是超越任何语言的描述能力的。不过,我们实际上可以从佛教关于现象世界的根本观念来把握作为某对立面的涅槃之实质。依据佛陀所说“四谛”之第二谛——集谛的根本要义,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依因性,即依赖于因缘的和合才得以成立,因此,通过现象呈现出来的任何事物实质上并非其所属概念的自身。“山”无非是石头、泥沙等的集合体,石头泥沙并不是山,而且其本身也同样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4.
荆晶  王佳佳 《浙江学刊》2022,(5):129-138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隐语与语言困境洪汉鼎一哲学命题是一种语句,对这种特殊语句的性质进行探讨构成本世纪初分析哲学的主要课题。按照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看法,哲学命题根本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可证实的语句,“哲学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活动”,即一种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语句的逻辑分析或...  相似文献   

6.
<正>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分为若干宗派:天台、唯识、律、净土、华严、禅等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至独秀,究其原因或有许多方面,但就禅宗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为特征这点说,似应为研究者所注意。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宣扬教义的经典、一套固定的仪式、需要遵守的戒律和礼拜的对象等等,但自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上述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持戒,没有什么仪式需要遵守,更不要去礼拜什么偶像,甚至连出家也没有必要了,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靠自己一心的觉悟,即所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就是说,人成佛达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内在本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相似文献   

8.
西方历史哲学,学派林立,但按其哲学基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实证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证的历史哲学,顾名思义是把实证主义哲学作为自身的基础,用实证主义的准则来衡量和证明历史学的科学性。实证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学的本质在于确立和描述具体的历史事实,以及不带偏见地证实和检验历史事实,事实本身能说明一切,无需任何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客观地“照录史实”,即把历史事件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加以集中,排列和组合,单纯描写性地再现事件,既不要论证,也不提出法则,而只是加以叙述。历史叙述并不需要借助来自外部的解释,不需要主体的任何参与,因为它本身有能力解释所叙述的事件,历史叙述是自动解释性的。应该承认,实证的历史哲学强调尊重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1909—1978)乃现代新儒家之重镇。他特重文化哲学的重建。他的1 文化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德自我”即“道德理性”。他在抗战末期出版《道德自我 之建立》时即已确立这一中心观念,在50年代末出版的文化哲学著作《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更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念。他将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视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为道德自我分殊的表现。他指出:“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存在,皆依于一道德自我,为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动,皆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一道德价值。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主旨是提问,由提问引发出释义,对释义的再解释,这就构成了哲学理论的自身发展过程。联结提问与释义的理论环节就是哲学问题。哲学的进展是不间断地提问、设问、释问的过程。问题之所在乃是哲学发展的理论契机。无论是问题的确立,还是释义的提出,或是对问题与释义在新的理论视野里与逻辑层次上的再解释,都是一个过程。这表明,从动态角度去分析哲学问题,其本身的展开还包括内在发展环节的诸种要素。从普遍的理论意义上加以概括的话,哲学发展的内在环节就是哲学对话、哲学选择、哲学超越三者的统一。一 众所周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是追求…  相似文献   

13.
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宗佛性论之基本思想,亦为历代天台宗匠视为家珍。及至明代幽溪传灯法师,尤以性具善恶之旨趣为洞明如来出世、为众生开示悟入这一大事因缘之眼目;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圭臬。其晚年所著《性善恶论》六卷,秉承天台付嘱,融摄孔门道脉;糅合众经论,综合诸师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详尽阐述了天台宗性具善恶之旨要。此外,其早年所著《净土生无生论》,涵摄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以及世间心性论等,复以明心见性、即心是佛、行归净土等总以发明天台性具思想。在其弘宗演教、肆力躬行之下,一时缁素云集响应,大大改变了天台宗长期以来的疲弊颓势。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批判哲学”的结果“是启蒙思想”①,那它对近代思想的最深刻启蒙,就是其中所昭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存在观。 1《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阐释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构成这种普遍关系的双方在何种意义上现实地存在着呢?康德认为,自然作为“存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讲的质料,也不是培根的经验事实。质料和经验事实只是具体的物,属于“存在者”范畴而并不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的自然作为“存在”,“它指的仅仅是一般物存在的各种规定的合乎法则性”③。它不可能在现象界中被对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作为普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现象学是在研究和探讨“认识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那么,教育学则是要探索如何让“认识”在学生的内心之中真正得以“发生”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现象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可以成为教育学成其为“学”的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对于“认识何以可能”的“明见性”追问,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接近问题的根本方式的转变,即排除一切中介的因素和任何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原则而以直观到的、具有意向构成性的纯粹意识作为认识得以发生的原初动力和前提.现象学强调“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和方式,为我们重新理解教育与教育学展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表征是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在汇融思想、打破隔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一生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他的“教观并重”思想开启了一代门风,其观心论思想对以后宗派实践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德华 《浙江学刊》2000,1(1):24-29
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逻各斯”不是指世界的普遍规律,它主要是作为本原而存在的;“逻各斯”与“火”作为本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逻各斯”和“火”构成的本原理论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人类的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探讨人类的类本质简单地说,人类的类别本质(即类本质)就是人类和其他物质存在区别开来的本质,它是人类自身的根本规定性,人类之为人类的基本特质。这些表述只是一些简单的抽象说法,如果要讲起人类的类本质的内容,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根据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认为人类的类本质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个人的本质”,即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区别的规定性。由于这种本质是社会关系赋予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知识现象无疑是我们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笛卡尔正是这奇迹的一位杰出贡献者,他的数学、哲学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反对经院哲学和信仰主义,倡导人类理性,用理性原则的尺度衡量一切知识的真伪,建构新哲学,影响和培育了欧洲整个近代哲学。“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和他所研究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出发,遵循逻辑的原则,在理性指导下展开他认识论哲学全部内容。因之,剖析这一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研究笛卡尔哲学以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发展过程,将是重…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普遍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科学”方法,而是如何使真、善、美统一起来的“哲学”方法。辩证思维不是与人的价值态度无关的中性思维,在辩证思维的背后蕴涵着哲学所特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