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高温超导滤波器小型化带来的复杂耦合出发、研究了复杂耦合分析的方法。用全波分析的滤波器设计手段,从谐振器及谐振器间耦合入手,讨论了各种耦合机理对滤波特性的影响;在结构上,提出滤波器小型化设计方案,并对小型化引入的复杂耦合进行分析。给出了小型化结构及其仿真和实验结果,其实验产品已用于实验接收机系统。  相似文献   

2.
W频段单刀单掷与单刀双掷开关主研人员:喻梦霞 薛良金 徐军 徐锐敏 延波 薛泉 李桂萍 罗慎独W频段单刀单掷与单刀双掷开关是毫米波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该器件由鳍线传输线及两只梁式引线PIN二极管组成。通过理论分析和电路优化,妥善解决了鳍线装架槽宽度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以及器件焊接、电路统调等工艺问题。利用混合集成技术制作,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重复性好,并且具有频带宽、损耗小、隔离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国内目前尚无产品可供系统采用的情况下,对W频段混合集成前端的研制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规正方形结构开口环谐振器制作线性相位滤波器时,耦合缝太窄而不适合常规光刻工艺的加工,研究了高温超导开口环谐振器间的混合耦合,提出了适合常规光刻工艺加工的改进结构,并利用这种结构研究了一中心频率在1 750 MHz,带宽为80 MHz的高温超导六级线性相位滤波器。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毫米波精导武器和信道化接收机中的集成电路。低成本和批量生产能力是对这类系统RF 硬件提出的主要要求。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即混合集成和单片集成来实现这些硬件。说明为了获得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将混合集成和单片集成技术综合使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效数字信道化IFM接收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推导方法得到基于DFT多相滤波器组的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高效结构,并且将瞬时测频技术应用于该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数字信道化瞬时测频接收机方案。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案提高了信道化接收机的频率分辨率,能够分辨同时落入一个信道的两个信号,而且运算复杂度低,硬件实现效率高,是能适应现代电子战中密集的信号环境的一种高效侦察接收机方案。  相似文献   

6.
用集成运放模拟大电感值元件,使电源电感滤波器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相似文献   

7.
多相DFT滤波器组是实现信道化接收机的一种高效结构,但是该结构要求信道数目与抽取倍数必须相等,限制了接收机参数设计的灵活性。该文将WOLA滤波器组引入信道化接收机,以信号的平移代替窗函数的平移,对加权、叠接、相加后的信号进行DFT变换,实现了多相DFT滤波器组的相同功能,又解除了抽取倍数与信道数目的约束关系,是多相DFT滤波器组的一种推广形式。仿真结果验证了WOLA滤波器组在实现信道化接收机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非搜索法测频接收机变型电路。在此接收机中利用高频信号的调相方法来减少滤波器数目。它只用(m+n)个滤波器,就可得到具有m×n个滤波器的一般分路测频接收机的频率分辨率。通过一个数值例子可以证明:它的性能胜过矩阵式接收机。  相似文献   

9.
W波段混合集成SPST开关主研人员:薛泉谢俊薛良金徐军徐静混合集成SPST开关是毫米波集成前端技术的基础部件之一。本成果采用鳍线结构,妥善解决了过渡电路、有厚度导体鳍线特性以及W波段PIN管电路参数特性的理论分柞和优化设计。其主要性指标为: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传统超宽带雷达接收机在多通道数据采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宽带雷达接收机的设计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小波理论设计频域接收机中关键的频带分割滤波器和多分辨理论的方法进行数据恢复,导出了对实际模拟滤波器频率特性进行补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直流耦合跨阻抗光突发模式接收机。采用前馈式结构,通过快速峰值检波电路和延时单元的协同工作,使该光突发模式接收机具有:更低的误码率、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又有大的光接收动态范围;在输出端采用特殊的或非门技术,消除了干扰。其仿真结果表明:在传输速率为1.25 Gb/s,误码率BER≤10-9时,接收灵敏度为-24 dBm,最大可接收光功率-4 dBm,动态范围可高达20 dB,两分组信号保护时间为20 ns。  相似文献   

12.
WCDMA线性功率放大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WCDMA信号具有高峰均功率比的特点,应用微波CAD软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了仿真和优化,输出匹配电路采用微带加并联电容的混合结构实现共轭匹配。设计了一个高线性功率放大器,制作了功率放大器模块,并对该功率放大器模块进行了基本参数测试。测试结果为当输出功率达到40dBm、峰均比为10.57dB时,邻道抑制为50.64dB(@5MHz)、66.29dB(@10MHz),EVM=1.85%,输出效率为12%,满足国际标准3GPP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考虑接收端瞄准误差对空间光到单模光纤耦合的影响,导出了带前置光放大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中,由瞄准误差引起的突发误码率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并建立了基于突发误码率的系统优化模型。在给定突发误码率要求及发射端、接收端瞄准误差条件下,对发射光束宽度、接收天线直径及空间光耦合参数进行了优化,使所需发射功率最小,分析了接收端瞄准误差引起的功率损耗。仿真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当接收天线直径与接收端瞄准误差标准差之乘积小于0.15个波长时,由接收端空间光耦合引起的功率损失小于2μrad。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悬置微带多路宽带新型功分器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具体方法,实际了该类功分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际制作出三路等功率悬置微带宽带功分器在3~18GHz的频带内,输入驻波小于1.3,插损小于0.6dB,隔离大于15dB。  相似文献   

15.
动态偏置射频功率放大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功率放大器输入输出响应特性与栅极偏置电路时间常数的关系,以及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后的矢量幅度误差(EVM)和邻信道功率抑制比(ACPR)。并基于MW4IC2230设计了工作于2GHz频段,输出33dBm的TD-SCDMA三载波射频功率放大器,以验证该关系。当动态偏置电路时间常数为1ms时,功率放大器输出EVM为2.5%,ACPR为?43dB。根据TD-SCDMA物理信道特点,提出对偏置电路的控制可以比传输信号起始时刻提前,当该提前量为1.5μs、动态偏置电路时间常数为1ms时,功率放大器输出EVM为1.8%,ACPR为?45dB,满足TD-SCDMA系统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指数函数分解法的CPM非相干序列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相位调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频谱和功率利用率使得这种调制方式非常适合应用于无线通信环境中,但其解调的复杂度也随着记忆长度和进制数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该文给出的非相干序列估计算法,通过将大量的参考信号分解成矢量形式,将信号间的相关运算转化为矢量乘法运算,可以有效地降低CPM解调器前端复杂度;在序列译码阶段,采用的是指数窗的截短方法,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解调器后端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小型毫米波跳频频率合成器的研究方法。为了满足系统小型化要求,采用微波频段锁定后倍频到毫米波频段的锁相倍频方案,选用超小型、无任何补偿措施的普通10 MHz晶振。整个毫米波锁相源在150 cm3体积内实现。测试结果为:输出频率29~31 GHz,步进 20 MHz,相噪优于-65 dBc/Hz@10 kHz,输出功率大于10 dBm,可用于8 mm接收机作本振或发射机基准源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讨论半导体激光成像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关于提高激光器的功率利用率和接收机的灵敏度等问题。文中将成像系统信噪比的改善程度作为分析问题和比较方案的主要判据,分别对数光器最大功率受限和平均功率保持不变两种条件下的波形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了了解雪崩增益对系统接收信噪比的贡献,文章分析对比了强度调制/相干探测(IM/CD)和强度调制/直接探测(IM/DD)两种探测类型以及不同的雪崩增益值和负载电阻值等不同工作状态下成像系统的返回信号功率和接收信噪比的关系,并通过计算机计算出几组对比曲线,曲线清楚地表明了各种接收功率量级的最佳探测方式。分析结果为半导体激光成像系统的接收机与发射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还表明,正确的波形设计可以获得系统信噪比4dB的改善,而接收机的正确拆衷和设计能使系统信噪比获得大约30dB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多波束反射面天线是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接收前端,通过对均匀多波束抛物反射面天线的计算和分析,发现由于电磁场的空间相干性的存在,当馈源间距较小时多馈源抛物反射面天线得不到多个波束而是一个相干波束。电磁场的空间相干性影响到波束间的均匀性和成像质量,通过增加相邻馈源间距,电磁场的空间相干影响减小,独立波束开始出现,该结论能够指导多波束反射面天线的馈源阵排列。用FEKO软件对多馈源反射面天线的仿真结果可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FP-SOA的增益特性曲线,实现了光分组交换中标签和净荷的分离,光功率均衡和TTL的功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分离标签和净荷的应用中,分别实现了对窄脉冲和宽脉冲的抑制比为10.5 dB和9 dB;在光功率均衡的应用中,实现了将10dB的功率动态范围减小到1.6dB;在TTL的应用中,实现了将6 dB功率差提升到14.5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