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雪峰 《决策》2014,(9):15-15
2003年前后,全国大多数地方采取了"完善二轮延包"的政策。这个"完善",既不彻底否定二轮延包,也适应已经因为取消农业税而极大改变了的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做到了一定平衡。失去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期待在第二轮延包30年到期后,再来分享利益巨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对“三农”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继土地承包、土地延包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标志着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延包不彻底、流转无序、占地不均衡、征地不规范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以及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对中国农地使用权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描述,具体分析了农户30年土地使用权不变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阐述了土地承包合同和证书的发放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建议:向所有农民发放符合规定的合同和证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给予农民更多谈判权;缩小征地中的“公共利益”范围并促进程序公正;缩小《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调整”的范围;允许农民用其土地产权作为抵押或信贷的担保;给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法律援助;考虑设立专门的土地审判委员会或土地法庭等。  相似文献   

5.
<正>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话早已融入广大农户的意识里,土地促使他们越发勤劳,土地让种植、养殖成了他们的“世袭职业”。只有在土地面前他们才容易体味到自尊、自信。因此,背弃土地,远走他乡并非农民增收的唯一途径,只要在他们熟悉的土地上注入科学管理的营养液,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越,发挥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一点,笔者在西昌华宁有限公司园艺场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6.
王连喜 《管理世界》2004,(6):151-153
<正>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中国亿万农民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流动,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农民流动,实质上就是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使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和解放出来,实现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离。作为我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缩影,农民流动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农民的流动为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由徐勇、徐增阳所著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书,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对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的特征、农民流动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性(影响),从  相似文献   

7.
“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买卖过程可以被视为交易互利的行为。但是“圈地”不是买卖交易 ,而是“强占” ;“圈地”行为主要不是经济行为 ,而是武力行为。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除了武力之外 ,还有文化因素 :清教精神为“圈地运动”注入了“最优配置土地”的动力。值得指出的是 ,在英国这些被圈的地不是已耕地 ,而是非农耕的公地。这些公地被圈占之后用来养羊 ,周边农民就断绝了柴薪、野菜、放牧及其他非农耕的自然资源 ,不少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进城打工。因此 ,有了“羊吃人”的说法。[1]在英国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登记 ,直到1925年的…  相似文献   

8.
张旭初  聂扬飞 《决策》2006,(8):36-37
中国农民是很现实的,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光靠有限的土地是拴不住农民的,这是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恩龙模式”在皖东南农村的10年试验,让“农民留在土地上同样可以幸福地生活”的可能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近日,媒体报道河南一些地方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的新村建好后农民拒绝搬迁,造成土地浪费和楼房空置;有的因为资金链断裂形成“烂尾工程”;还有的农民上楼后为降低生活成本,过起了“住着楼房烧地锅”的生活。此种以城镇化之名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违反土地承包法现象值得关注。如河南省南阳市溧河乡牛郎村开发牛郎织女旅游景区,郑州市一家公司投资,与牛郎村签订协议,租用农民土地280多亩,用于开挖人工湖、修建庙宇、种植生态作物,土地租期40年。显然,这一协议违反了《土地承包法》。2月7日新华社报道显示,有的地方,农民的土地开始向干部手中“流转”。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土地的保障程度取决于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土地提供的收入稳定性和重要程度。问题是,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农村实际有多大比重的人口拥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农民拥有的土地是否能够提供稳定充分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未定稿     
“新土地革命”:农民变股东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工商业主转移,或以土地入股方式实现集约规模经营,由于变动的仅仅是经营权属,被称为土地的流转,并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13.
目前,被称为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闸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各地次第展开,多个省份相继推出土地确权时间表。改革“冷暖”,基层最知。土地确权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和谐举足轻重。然而,一些地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超过预期。如何设计农村土地确权的最佳方案,防范可能出现的偏差?记者在基层进行了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4.
汪大海  吴至翔 《决策》2005,(4):46-48
地方政府能否对接和贯彻中央的土地“新政”精神.广大农民能否享受到“新政”实效,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地方政府能否在自身租金最大化和社会产出量大化的两个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取决于为实现地方治理而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明确而有效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沉重的土地     
蔡亮 《管理与财富》2006,(12):30-31
土地与农民是一对天然的结合体。在中国过往的历朝历代,有多少侯王将相为了争夺土地(食邑之地)而挑起事端,燃起战火。又有多少农民为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揭竿而起、浴血沙场但终究毫无所获。时代在更新,历史在前进。今天,农民们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是欢欣鼓舞,还是无动于衷,甚而是忍辱负重?其间酸甜苦辣,惟有农民们自己明白。土地:农民手中的一块“鸡肋”当年土地改革时农民们跪在刚分到的土地上捧起一抔土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这种令人感动的镜头已不多见。相反,土地在不少地方却成了农民们的包袱和累赘。在华北某乡,2004年大蒜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精神,至关重要的是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特别是要把以下“五权”落实到位。 一是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落实这些规定的关键,是要把土地作为财产交给农民长  相似文献   

17.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宣布“土地出让金主要应该给予农民”,这可视为政府将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向农民倾斜的最为明确的表态。3月20日《财经》刊文认为,将土地出让金主要给予农民,目前来看,仍是一个立意宏大但难以实现的目标。首先,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把目前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按  相似文献   

18.
小的时候在农村 ,不小心用镰刀割破了皮肉就抓把土往伤口上一按 ,确能止血 ,也很少感染。不知现在的农民还敢不敢拿土往伤口上堵 ?因为此土已非彼土 ,过去的土叫“海绵土” ,松软而肥沃。现在的土叫“板结土” ,长庄稼全靠化肥。乡村属于土地 ,它代表着自然和自然的秩序。而城市属于工业 ,它超越了土地的束缚 ,充满了智慧和自由的诱惑。所以过去的农民把自己说成是“土里刨食” ,他们热爱土地 ,依恋土地。城市人则以一种傲慢排斥着泥土 ,尽力想远离土地。谁知历史发展到今天 ,城市人突然意识到能吃上从土里刨出来的“食”已是非常不容易了 ,…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的缺陷与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落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决策探索》2014,(8):51-52
土地是农民市民化绕不开的“坎”,河南、陕西、山东、四川、重庆、安徽、天津等地进行的“带土进城”探索显示,在保留原有农村权益的基础上给予进城农民无差别市民待遇,可有效化解农民市民化“前瞻有忧、后顾有愁”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