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老子“道”的过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释“帝”     
历代学者对古籍中的“帝”以及与之相关的“王”、“后”等字解释或模糊不清,或有明显失误,对古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殷墟甲骨文及相关文献为据,论证了“帝”的意义的演变过程殷商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帝”皆指神;其与人王以及作为人王称谓的“后”不应混为一谈.“帝”指上帝、天帝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3.
释"帝"     
“帝”有“天子”即最高人主阶位之尊。帝字本象以水滴注束木(母)形,为殷人致雨“令雨”之巫术。“周因於殷礼”又“有损益”,乃改帝为谛,改水滴束木为束茅缩酒灌地降神之灌裸裸枪辛勺等诸礼仪式。又改帝为天父称号“皇天上帝”之帝,至秦而后,又为人主皇帝之帝。故,在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天子直系嗣君为嫡,其姓为“国家”之“国姓”,其他庶姓即众姓百姓,皆为天子之“子民”。因之,在宗法制社会中的至上者号皇帝即祖宗。  相似文献   

4.
“刑天”补释─—兼谈殷墟卜辞中的首、面、天三字冀小军(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形天”之名,古书中或作形夭、刑夭、刑天。袁河先生认为,依义当以“刑天...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巫帝”刻辞的结构,至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属于“神名宾语 祭祀动词”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是甲骨刻辞中的常见结构;有与“巫帝”刻辞对应的“帝巫”刻辞存在,而后者是典型的“祭祀动词 神名宾语”结构;在甲骨刻辞中尚找不到“巫”作为主语或动词的先例;“巫”的意义与方位有关,刻辞中可见“帝东巫”、“帝北巫”等,“巫帝”与“帝南”又同处一片甲骨上,可见“巫帝”义同“帝巫”,“帝南”即“帝南巫”。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巫帝”刻辞的结构,至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属于“神名宾语十祭祀动词”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是甲骨刻辞中的常见结构;有与“巫帝”刻辞对应的“帝巫”刻辞存在,而后者是典型的“祭祀动词十神名宾语”结构;在甲骨刻辞中尚找不到“巫”作为主语或动词的先例;“巫”的意义与方位有关,刻辞中可见“帝东巫”、“帝北巫”等,“巫帝”与“帝南”又同处一片甲骨上,可见“巫帝”义同“帝巫”,“帝南”即“帝南巫”。  相似文献   

7.
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正确理解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端正成才目的,自觉地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一、人才产生于社会实践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才能既不是从“理念世界”得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生而知之者”只能是“神话”中的“人们”,“一梦通五经”只能是美妙的幻想.人的一切才能只能来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才能的形成,人才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8.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人的名、字、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人:“生而有名壮而有字”中年以后则有号,本文对古人名、字、号的特点、命取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古人有乳名和训名,字是随着儒家学说的逐渐成熟和封建礼仪的需要才产生的.从名与字来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两者在字义上还有一定关系.号是人名、字以外的别名,是对人的尊称。号一般与人的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有关。古人名、字、号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民族融会、婚姻习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生活●辛世俊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状况与人们对生活的片面理解有关。一些人把党中央提出的提高生活水平简单地等同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肤浅追求。物欲化成为一种时尚。在日益浮躁化、功利化世风影响下,一些人...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尚书》注解之书有数百家之多,本文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侧面加以概述:一是黄伦所推崇的张九成的《尚书详说》,此书将《尚书》的“天”“帝”概念解释成人格神,强调人们须敬畏“天”“帝”,此解符合殷周时期语境;二是作为元以后官学读本的蔡沉的《书经集传》,此书将《尚书》变成了一部上古圣王的“传心”录;三是王充耘的《读书管见》,此书深批虞廷“十六字心法”,一语中的。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吴棫、朱熹、吴澄对《古文尚书》的质疑与辨伪。  相似文献   

12.
释东、南、西、北与中──兼说子、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很早即获得方位概念,在已知最早的汉字──商股甲骨文中,有“东、西、南、北、中”等方位字。关于这些方位字,前人作过不少解释,但都不够完满。本文试以系统的方法释读这些方位字,指出这些文字,实际都与人们早期立表测日影以定方位的活动相关,并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空间、时间统一观。本文认为“子、午”也源于与测日有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们的素养方面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实际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把禁绝个人利益的“完美性”诉求作为具体的、现实的标准。实际上,利益作为每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能被完全禁绝的。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差的一个切入点。但是,“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本身是有缺陷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追求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原则进行规制,倡导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有限自利”与“完美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解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没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帝"的甲骨字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帝"与"(礻帝)"的甲骨字形的发展与其异体字。经分析,甲骨文"帝"(■)字有三个部分:(1)"■"可以理解为木匠用来画方形的一种工具(巨),它与四方有关;(2)"木"指位于地心的通天树;(3)上部的一条或两条横线表示"上",即天的意思。甲骨文"(礻帝)"字的异体常表现在(1)部分。商代(礻帝)的祭祀也和后来文献的祭祀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以来,“财产性收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财产性收入”的属性,对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经济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经典作家关于“资本收入”的理论,提出了“广义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并正面论述了“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下的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属性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绍义 《中华魂》2014,(22):39-39
古代“电”字真神奇 神仙和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再说了,把神仙说成电,也有亵渎神灵之嫌。其实,并非我胡说八道,“神”字和“电”字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与“申”字有关。  相似文献   

18.
“敬”是古人修身立世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战国时期“敬”字玺入手,分析了“敬”字的来历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含义,以及它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准则的关系。指出“敬”及与其相关的古玺所反映出的含义,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们进行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对当时人们修身立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阅读古籍常常会遇上这样的情况 :书面上见到的是“A”字 ,却要读作“B”字才能正确理解 ,而由“B”字演化的“A”字的变化机制则是多种多样的。提出将这样的“A”字统称为“异位用字” ,并以《千金方》校释本中对异位字的误认为例 ,分析了 4类代表性的异位用字 ,指出其致误原因和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的书多、学问大。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纸”有关。汉以前,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册。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