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县道情艺术源远流长。晋西北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当个官。"这个歌谣贴切地道出了人们喜闻乐见道情戏的心声。2006年5月,在政府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临县道情这枝艺苑奇葩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华  相似文献   

2.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繁盛一时。文章阐述和论证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的区别以及俗曲道情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道情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及在晋北繁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黄河碛口     
曹力民 《山西老年》2008,(10):38-39
碛口位于山西吕梁市的临县,背靠卧虎山,与陕西吴堡县隔黄河而望。"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形成的浅滩。当黄河逶迤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流经卧虎山前时,  相似文献   

4.
徐灵胎与《洄溪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徐灵胎《洄溪道精》,是第一部抒情性道情专集。徐灵胎对道情曲体深加研究,寻找到了道情的初始音律,具有极高的曲律学术价值。《泅溪道情》39首,能以道情为诗文,将一切生活感慨仅用道情写出,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内容,并在不悖“道气”的原则下,写出了“情境音词,处处动人”的篇章,在文学史上有其特色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碛口镇地处山西临县的南部。清至民国初年,"口外"得到开发,碛口凭借黄河水运而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水旱转运码头,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是晋商的西大门。近年来,关于碛口的研究颇引人注目,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编著的《古镇碛口》堪称标志性成果。其编撰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6.
姚泽源 《源流》2023,(9):56-57
<正>七月夏日,我们到山西吕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期间,安排参观临县的碛口古镇。古镇依卧虎山脚而筑,旧屋有序,店铺林立。自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富甲一方,并成了晋商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沧海桑田,碛口曾沉寂多年,几乎被人遗忘。新千年之后,随着当地政府对古镇的重视,旅游业的开发,碛口重又焕发生机。一批又一批的外来游客,在这里探访、游览,欢声笑语溢满古镇。  相似文献   

7.
道情是道教音乐的主体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情、竹琴、渔鼓、嘭嘭鼓等都是道情的不同称谓.前人关于道情产生的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等结论都有待商榷,产生时间至迟应该在西汉时期,产生地点应该定位在古代大中原地区,形成过程应该是先有"俗曲道情",后有"法曲道情".  相似文献   

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民间曲艺形式,分为说唱道情和戏曲道情,其中戏曲道情产生较晚。文章主要阐述和论证了晋北道情发展、流变的特点以及晚近的一些变化,以期对当前的戏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柳林县孟门古镇在远古时期曾是高原悬湖,是大禹治水的黄河第一门户,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是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县立郡近700年,扼水旱交通之枢纽,经济发达,缫丝造纸业千年不衰,其千年古刹南山寺是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由于水患反复侵蚀,河床逐年东移,曾辉煌千年的昔日古城已倾覆于滔滔黄河之中,所以孟门是研究晋西历史,乃至晋陕黄河峡谷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颇为流行。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在湖北的传播,是道教与楚文化相结合的民间文艺形式。道教唱道情在楚地民间的兴起,并形成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道情,是明清时期道教影响地域社会的结果。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与楚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是拓展楚文化研究内容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伍依丽 《源流》2023,(9):20-21
<正>皓月当空,星光璀璨。望黄河奔涌、品碛口民俗、忆晋商传奇、颂红色精神——7月18日晚,吕梁临县碛口镇举行了一场露天“大戏”——实景演艺《如梦碛口》。整个演出以麒麟山庄独具特色的建筑为舞台背景,以两个大型旋转台为观众席,运用高科技舞台技术和灯光投影矩阵,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这台戏是近年来吕梁市创作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之一,是吕梁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道情"小释     
“道情”是唐宋以降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其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道情产生时间的判断,应以不同的类型体制为准则。道情从东汉的“道歌”到宋代的所谓类似“鼓子词”的说唱艺术,一直到明代才产生真正以讲述道教故事为主的叙事体和道情剧。所以,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  相似文献   

13.
[提要]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渔鼓和简板是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宋代唱道情逐渐在社会上兴起,道士通过敲渔鼓说道情以警醒世人。论文通过渔鼓简板产生于宋代,民间渔鼓简板传说的仙道意蕴,文学作品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的考察,揭示渔鼓道情的道家特色与弘道功能。指出元明清时期道教注重在民间社会弘道,渔鼓道情渐成为流播中国各地的民间演唱艺术。  相似文献   

14.
"道情"小释     
"道情"是唐宋以降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其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道情产生时间的判断,应以不同的类型体制为准则.道情从东汉的"道歌"到宋代的所谓类似"鼓子词"的说唱艺术,一直到明代才产生真正以讲述道教故事为主的叙事体和道情剧.所以,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大建道观,道士所唱的赞颂歌曲,即"经韵"也逐渐向民间传播,演变为道士们布道劝善的"新经韵",此亦可能是所谓的"唱道情".从唱词层面而论,唐代产生了大量的"黄冠体"诗,一些女道士在当时写下了大量反映道徒生活的诗歌,这些均为道情的产生提供了文本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晋西北的民歌之乡河曲县是个好地方。进入晋陕峡谷的黄河一改其咆哮的气势,在这里温情脉脉地拐了一个弯。河岸上几千年的黄土积淀了几千年的深情。任沧桑怎样变迁,这里的民风始终淳朴、悠长。 今年67岁的王志英离休前是县档案局指  相似文献   

16.
常州曲艺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形式,文章以常州道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常州道情的缘起及其生存现状,阐述了常州道情的艺术特点,探讨了常州地方曲艺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闫稚新1921年7月出生于山西临县黄河岸边的索达干村,现年91岁。1984年从国防大学离休后,享受副兵团待遇。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闫稚新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畏艰险,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劳任怨,为国防现代化和当代军队政治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他也曾经历坎坷和挫折,  相似文献   

18.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常州道情不仅是一种地方曲艺,更是常州人曾经的文化符号。文章针对常州道情存在的文化、性别、流派“三大缺失”,对百余年来常州地方曲艺出现的生存危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性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古史、神话和文学著作如《离骚》、《吕览》、《淮南子》、《山海经》等书都提到过它。古人认为,不周山在中国大西北的昆仑山附近。近年来,有人提出不周山在幽燕,或在山西。笔者认为不周山应是晋西南永济县境内、靠近黄河弯曲处的蒲山。今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