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克诚 《社区》2004,(14):19-19
当代社会人们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但人际关系越来越远,昔日是“远亲不如近邻”,如今是“近邻都是陌生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互不相识,互不相干,互不言语,互不往来,这种状况与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的新型人际关系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杨惠 《社区》2008,(28):29-29
今年的中秋节,沈阳市民过得不一般。  相似文献   

3.
林丽 《社区》2014,(30):28-29
北京延庆县儒林街道永安社区是延庆县的一个老旧小区,2000多人口中老人就有440多人,而且不少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老人们年老体弱,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少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永安社区成立“姐妹志愿服务队”,积极推行“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行动,在老人困难时搭把手。  相似文献   

4.
邻居偷菜     
刘卫 《社区》2012,(12):49-49
小区前有块百坪大的空地,杂草长得比人高,征得居委会同意,让左邻右合开辟种植蔬果。消息传出,邻居王姐一手锄头一手水桶,从屋后的小巷里三步并为两步跑出来,她抢先占到了靠墙边最大的那块空地。但却种得杂乱无章,也不怎么采收,不是芹菜开花,就是包心菜长得像竹竿,龙须菜则四处探头爬出家门。  相似文献   

5.
陌生邻居     
刘吾福 《社区》2008,(15):40-40
我们“幸福花园”有两百多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每天行色匆匆,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识,就连和我住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的对面邻居,我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相似文献   

6.
张元国 《社区》2009,(18):15-16
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社区意识。他们非常关注所居住社区的所有事情,同时也非常看重社区的团结。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们会定期举行街道邻居聚餐来加深互相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是一家新搬来的住户,一般都会去周围的邻居家做一次礼节性的拜访。这样做不仅可以熟悉一下周围的社区环境(邻居会为你做详细介绍),还可以很快地与邻居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很多独特的邻里文化,了解以后,可以帮助你和美国邻居相处。  相似文献   

7.
邻居怕辣     
陈永江 《社区》2012,(33):40-41
周末,我和妻子去姑姑家吃饭。我们知道,姑姑腿脚不大好,特意拎了些菜去。但是,到了姑姑家,她却抱怨我们没有买那份特别辣的尖辣椒。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邻居     
云朵儿 《社区》2013,(22):52-52
这些天,气温已经高达三十七八度,一到了晚上,我们这栋楼的男男女女,喜欢早早地搬来凉椅,在靠东边的夹缝过道里乘凉。糟糕!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抬头一看,是六楼在晾衣服的时候,滴下来的水,那个男人赤着上身边晾着衣服,边哼着革命歌曲,根本就没有想到楼下坐了那么多乘凉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道震海社区,一提起年近八旬的老人王杰,很多人都赞不绝口,称她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太太。2006年,王杰的邻居黄桂秋意外受伤瘫痪后,王杰不顾年迈多病,主动登门相助,一照顾就是6年。大家都说,从王杰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看到了邻里之间的真情和关爱。  相似文献   

10.
徐进 《社区》2009,(25):33-34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街道位于老城区,很多居民在此居住了几十年,邻居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亲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不少老住宅陆续被拆迁,有很深感情的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但是这份邻里情他们忘不了,于是有些社区便经常组织一些邻里活动,让老邻居们见面,重温邻里情。“老伙计,你还好吗,真想你啊。”  相似文献   

11.
候雅丽 《社区》2005,(16):58-58
相处20年的邻居要搬家了,司梅登门告别。像我们这样住着单位房改房的工薪阶层,做梦也想搬出这50多平方米的蜗居,可一想到以十万计的房价,自然就望而却步了。司梅竟能购得御景山住宅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新居,怎不让我惊叹——她先生和我老公同在一个单位,她的收入还比我略低一些呢。“你是不是中了彩票大奖?”我胡猜一气。“我倒想中,可惜没那运气。”司梅拉过面前的纸笔,给我讲了她的投资创意,是这样一笔细账:首先卖掉原本住的58平方米的旧房,要求一次结清,到手22万元,加上这几年的积蓄10万元共32万元。第二,御景山90平方米全房款46万元,首付…  相似文献   

12.
悟明 《21世纪》2010,(5):32-32
“刺探军情”的邻居 我家搬到落基山脚下,这里房价便宜,我和老公买下了一座带着大片地的小房子。刚搬进新家,就有两位邻居上门问好。我们非常感动,兴致勃勃地大谈对新生活的设想,并透露准备盖新房。邻居走后,我把一位同胞写的关于落基山下美国乡亲的文章拿出来给老公看,美国乡亲的热情果然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3.
李阳 《社区》2005,(12):10-12
近段时间,随着全国各地“邻居节”的兴起,河南省郑州市各大媒体也纷纷与社区挂钩,组织起了“邻居节”活动。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邻居节”在郑州的大小社区着实火了一把。但“邻居节”过后,记者在社区普遍听到的则是一片质疑“:单靠一个节日就能改善邻里关系?”现代社会住房条件越来越好,而邻里间的关系却越来越淡漠,“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忙碌一天后的都市人,其实也渴望与邻居有更多心灵和感情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爱与帮助。但是,人们究竟期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改善邻里关系?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是孩子们挨家挨户串…  相似文献   

14.
张鸣宇 《社区》2008,(25):40-41
目前,全国社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针对城市间人与人交往贫乏,很多地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邻居节”、“街坊节”。通过大家多种形式的接触,人们逐渐有了一定的来往和交流。可以说,邻居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随着邻居节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很多原来没有此项活动的社区也纷纷搞起来,但收效是有差距的。前段时间,笔者因工作关系,参加了义乌市J社区的“邻居节”,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15.
阎纲 《社区》2013,(11):20-20
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相似文献   

16.
孙曙峦 《社区》2015,(25):4-4
7月28日,厦门市文兴东一里77岁的孤寡老人郑爷爷突发急病,心力衷竭,独自在家,三天没吃饭,人极度虚弱,幸好邻居发现情况不对,及时联系物业、居委会。老人破送到医院,医生说,再晚来一些,老人可能就会中风。(8月6日《海峡导报》)虽说郑爷爷经过抢救转危为安,但此事依然令人后怕不已:若当时郑爷爷已失去行动能力不能开门,那该如何是好?虽然可以联系警方前来开锁,但这毕竟要花费大量时间,待门锁打开,恐怕郑爷爷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7.
欧阳娜 《社区》2005,(18):38-38
我刚刚移民来美国的时候,对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满意,因为它与耶鲁大学融为一体,环境宁静优雅,我不知道邻居们是否有钱,但是他们至少是白领,体面的邻居和整齐的住宅,使我认为我至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但时间长了,我对我的邻居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的美国“本土”邻居们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得多。我们的一位邻居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达50多万美元。她们姐妹二人,都受过名校的教育。自己还拿到博士学位。姐姐的夫君是一位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18.
伍若毅 《社区》2011,(36):56-57
走进镇会大厅,一抬头,我倒抽了一口冷气:大厅里满满当当全是人。难道整条街的人全来了?他们真要发动一场暴动阻止我家盖房?  相似文献   

19.
佟才录 《社区》2012,(33):40-40
母亲没来之前,我和楼上邻居的关系—直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刘红旗 《社区》2012,(15):51-51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大家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都帮忙照应。妈妈常说,邻居好,赛金宝。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