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对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两个典型栏目CBS《60分钟》和CCTV《新闻调查》,运用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种研究方法,通过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包括提高其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此外 ,电视新闻记者还应当注重并树立平民意识。所谓平民意识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就是为百姓拍新闻 ,为百姓作节目的意识。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平民意识 ,这首先是由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的。新闻的生命存在于传播过程之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受众接收了信息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传播媒介电视 ,它的生命力是由观众决定的。如果电视新闻记者制作的节目老百姓不爱看 ,那么 ,这种电视新闻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其次 ,电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媒介技术和电视文化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现在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日的消息今日报道"转向了"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从目前的主要新闻媒体和各大电视台最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电视直播节目越来越多,不管是娱乐节目还是访谈节目、晚会,都说明了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新闻也只有实现了直播也才能更加符合观众对信息的需求。本文针对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趋势,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电视是信息社会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表意精确的声音、相对完整的生活真实赢得了观众的青睐。随着跑视机的日益普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其借助自己上述优势在对国内国外的各方面报道中,在各种形势下的舆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正是电视新闻具有现场感、时效性、直观性的特点,又使电视新闻易于暴露其自身的缺陷,造成观众审美需要的失落。一、电视新闻中的“两层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由电影新闻简报脱胎而来的新闻模式,即新闻中的画面与解说词是独立的,解说词…  相似文献   

5.
电视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把电视新闻理论、电视新闻规律融合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中;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了解当代电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电视新技术成果,并在实践中提高对新技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已经不满足电视新闻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就事论事的报道而是希望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事实。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因满足受众这一需求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报道方式,这其中新闻背景的广泛使用则成为引领电视新闻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和电视传媒研究的学者来说,2008年都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年份,在这一年的电视新闻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本访谈以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所遴选出电视新闻佳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既呈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们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频发的2008年,如何将开阔的立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熔铸于报道中,并通过精当落点、精巧角度的选择和典型人物的选取,锤炼出了蓬勃大气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更紧密围绕电视新闻制作的内外部要素,考察其在报道的主题、理念和技巧等方面所实现的重大突破.旨在为今后中国电视新闻的创作与理念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超文本"的电视文化高速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卫星接收国际频道,提升全球化、国际化水平;二是有线电视、家庭录像机和影碟机的发展,扩大人们的选择余地。自我创造并参与中国文化创造的中国电视文化正在全面走向成熟,其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集体性转向个体性话语,确认"个人主体"价值;二是将传统文化移入全球性文化空间,促进中国"现代性"焦虑形成;三是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高速成长过程,具有极强的过渡性。其定位也由模糊到明确。由于"技术滤器"作用电视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工作方式,传播文化革命冲击了电视新闻、记录片、体育、文艺、广告等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9.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电视新闻报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信息流通及舆论引导价值.如果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于信息公开制度、直播常态模式、社会舆论引导等信息传播层级,催发了电视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突破性飞跃,则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的电视媒介从反应机制、报道能力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均形成了全面超越态势,体现着灾难事件中电视媒体报道整体水平的又一次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电视大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近90%,但电视新闻的受众率却不高,表明电视新闻改革刻不容缓.电视新闻改革应该在观念、报道手法、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以它的独特优势在电视新闻中独树一帜,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亮点,为众多的观众注目。其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从视听形式中感受文化韵味、从播报内容展现文化韵味、从主持人评报彰显文化韵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民主观念胜利、受众意识成熟、对电视媒体自身规律认识深化并超越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内涵和地位进行分析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是电视问世以后才产生的电视文化。与其他平面传媒相比较,电视新闻报道既有新闻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鲜明的个性。本文从电视新闻高的收视率、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声画同步性、观众的投入性、解说词的生动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来说明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电视考古新闻报道为例,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和考古学的架构中,思考考古学大众化的问题,认为考古电视新闻报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超越电视考古报道的技术逻辑,解释比描述更重要;避免零散报道造成的历史隔断,利用考古新闻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强化电视考古报道节目的文本意识,新闻生产要对历史负责。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存在于各种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意见性信息传播进行多维度的学理性分析,提出电视新闻舆论场这一新概念,探讨电视评论的运行机理、内在规律和话语空间,由此推论出:舆论场的构建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进入了评论时代,并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社会共振圈。  相似文献   

17.
通俗性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文章从电视文化的特征、电视传媒的特点和目标群体的特殊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随着电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突出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电视这种看得见的媒介因素,相当程度体现了人际传播的优势。在如今,电视新闻越发成为政府和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各阶层及时准确地了解最新国内外大事和社会各方面发生的事件的最便捷途径。然而,在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植根已久的问题。怎样做好电视新闻,不仅是社会各阶层的目光聚焦点,更是现代电视新闻媒体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当现代电视"把关人"愈来愈关注受众的文化接受心理时,21世纪初中国电视新闻专题便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对受众的文化解读会收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把关人"的受众文化视角,为中国新闻传播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新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它们在电视中哪个更重要?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时,理论界便开始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尤其是在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研究时,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