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中国继加入WTO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从贸易角度出发,利用CEPII BACI全球双边贸易数据比较了RCEP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总贸易规模和内部贸易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描述了RCEP成员国之间和产品类别的贸易情况。研究认为,RCEP将成为中日贸易低迷的突破口,进一步发挥中日韩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联合产业链优势,形成强有力的经济纽带和制度规范,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RCEP形成的稳定亚太市场将有助于中国扩大出口、优化进口,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规范各类要素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签署RCEP将协同“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上的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使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领地。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生产性服务资源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以修正Schott相似度模型为切入点,构建了中国省级亚产业层面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新型测度方法。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降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该结论在多维度检验及二者异质性行业层面均稳健成立,该机制有助于降低中国成为全球价值链追随者和被俘获者的概率,破解被国外拥有高技术复杂度产品的跨国公司“卡脖子”困境;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税负及负向外部冲击均不会改变该作用机制;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中国摆脱“低端锁定”和技术赶超陷阱的重要路径,为制造企业锻造了产业和技术“长板”,降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业“量质齐增”,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物流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数字+”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渠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攀升,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着国际竞争力羸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机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货物和服务贸易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根据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核算我国货物国际竞争力、主要货物贸易结构和价格比率及服务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我国日用制造业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但需进口大量原料和零配件;第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资源密集型、高技术、高价值产品处于明显竞争劣势;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精。通过分析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对国际分工影响与收入分配作用机制,为优化供给侧和扩大需求,提出了提升公共服务、激励竞争、拓宽投资和贸易地域以及合力攻克核心技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18个样本国被分解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数据,度量各国服务贸易在三类边际下的实际开放度;同时在不同行业和政策STRI及服务业FDI限制指数的基础上,比较中国同17个国家服务贸易在政策层面的开放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不论是在政策还是在真实开放度上,当前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且真实开放度呈现出以数量边际为主导的特点,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服务贸易未来的进步。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提高服务"产品"的技术水准并鼓励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强服务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对外开放平台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服务业、服务贸易的规模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已逐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贸易模式转变。目前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菲律宾服务贸易在向产业内贸易过渡,东盟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则还是产业间贸易类型。而对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服务业的规模和贸易壁垒的高低,其次是人均GDP和FDI,货物贸易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影响最小。因此,加快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各国要降低国内企业的垄断经营地位;加强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引导外资流向金融、保险、通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行业。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入世承诺表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分别运用频度和价格指标法对中国各服务部门的贸易壁垒进行研究,并与制造业比较。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广度大,但深度低,与制造业相比,服务贸易壁垒水平仍很高;服务部门间的壁垒水平差异大,除运输服务业外,传统服务业的贸易壁垒低于现代服务业,其中金融业的贸易壁垒限制最多;除教育服务外,其他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于国民待遇限制。因此,应明确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管理职能,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同时,逐步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服务贸易逐步向以金融、保险、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知识型服务贸易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的现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阐述了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货物贸易结构,调整国内人均收入,加大国内扶持,深化人才培养,健全知识型服务业相关制度等建议。研究结果为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WIOD数据构建了中间品贸易分布矩阵、中间品贸易结合度矩阵,有效地描述了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接着,构建中间品贸易区域集中度指标,利用2000—2014年44个国家和地区56行业中间品贸易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者服务贸易对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贸易对全球价值链"区块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一国国内人力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分组的实证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贸易影响全球价值链"区块化"的能力是以低技术水平行业、高技术水平行业、服务业的顺序逐级减弱的,而与各区域内核心国家主导产业对应可知,生产者服务贸易影响在以中日为核心的亚洲最强,其次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再次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意义重大,而中欧服务贸易则会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中欧服务贸易能够通过直接效应、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并通过资源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H-O效应促进我国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欧服务贸易能够显著推动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分行业而言,中欧服务贸易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中欧服务贸易能够推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却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无显著正向影响;中欧服务贸易提升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却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无明显正向影响,并显著抑制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基于行业异质性,进一步探究行业特征下中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存在研发投入门槛效应与国有化水平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对深化中国和欧盟的双边经贸合作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中国着力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双边投资协定,具有高标准、深度化和宽领域的经贸规则内在特征。为了进一步发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促进中欧双边投资,并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的作用,中国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培育新消费热点; 激励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国内改革,统筹做好经济总量和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高速增长,全球服务贸易格局出现不均衡发展特征。对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存在逆差,且逆差在不断扩大; 就具体服务行业而言,中国在诸如建筑、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方面发展形势较好,但在旅游、留学方面存在较大逆差,原因在于中国总体经济发展较好使得国民拥有更多收入购买境外服务,并且中国部分服务基础设施国际化尚有不足。研究还认为,随着数字贸易兴起并在服务贸易中扮演愈加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需要围绕扩总量、调结构、找亮点、树特色、减逆差5个方面发展服务贸易,在减少旅行服务贸易逆差的同时,重点发展数字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主动争取服务贸易相应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为解读RCE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RCEP内容和成员国的贸易规模、人口数量、GDP总额、FDI净流入等进行分析,并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认为,RCEP将重构亚洲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关系,削减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重新定义亚太地区的贸易模式,扩大亚太贸易区的贸易规模与国际地位,推动亚洲区域内的货物、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推进亚太经济圈良性“内循环”,有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复苏; RCEP将降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有助于加深和协调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经贸关系,满足中国的企业生产和消费者需求,有助于中国发展健康、可持续、平稳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关系,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引领作用,为构建更稳定、互利、合作的全球经济关系奠定现实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14.
北京商务发展展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商务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中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全国主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之一,商贸国际影响力和配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商贸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北京已经具备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出了北京商务发展的11个目标,重点介绍了6个主要的发展战略,即加快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打造城市安全运行流通保障体系;扩展高端交易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商贸影响力;加快特色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商务发展新领域;全力举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助推北京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双循环提供了各地区和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市场整合的激励,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利用世界银行WITS数据和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变化,从空间的角度回顾了双循环、分工整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与国内贸易成本决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各地区与企业参与双循环的程度,双循环彼此融入,共同塑造了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市场整合格局,双循环依存互动,影响了企业的行为与绩效,也提供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市场机会、要素与技术; 长期来看,国内循环是主体,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依托,而深度贸易自由化是实现双循环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拟实施的碳关税,从碳关税特性上分析其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出口商品种类、价格、数量、市场份额以及总体经济的控制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实施碳关税将给我国贸易格局带来的变化以及对我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碳关税的征收将导致我国高碳产品出口价格优势丧失、数量减少、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缺失。有鉴于此,在出口方面做好应对措施才是跨越碳关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华贸易虽以保持稳定的经贸关系为基础,但迫于国际政治需要和国内的集团利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应当从宏观上对中美经贸关系拓展战略性思维,加强开展商务外交,构建和谐的国际经贸新秩序;从微观上,完善政府的商务职能,加强企业国际化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多方面促使中美贸易朝正常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