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导致工业化与城镇产生,商品和货币出现为流通创造条件,要素在城镇聚集形成分配关系,人口聚集产生消费需求.经济运行是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循环往复,是"双循环"的底层逻辑.城镇化发展与上述循环过程相统一,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水平的国内国际大循环.通过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革开放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态表现。而从系统视角看,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系统在不确定性上升了的外部环境和系统自主性内外双重作用下,对其结构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和方向。系统具有抗扰动、维持秩序的自发倾向,根据这一适应性原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坚持三个重点,其中,开放是首要原则,创新是根本动力,协调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针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研究与阐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内大循环"的实现逻辑,其包含的一般规律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且可通过有为政府弥补国内循环的矛盾,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则揭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双循环"的一般规律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形成了中国化的经济循环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双循环"的理论阐述,并始终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空间经济思想中的“空间”指在一定生产关系网络中的产品生产要素和“资本人”的逐利场所,它反映出对劳动者生产及生活空间改良的人本视角。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各自的内部分化以及两者间分离扩张,空间生产关系的客观存在以及利润的实现要求决定了国内外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循环互动。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要在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中妥善处理资本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未来竞争的关键,“双循环”与创新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将“双循环”和创新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厘清“双循环”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双循环”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创新如何促进“双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双循环”需要构建多层次创新系统、打造全要素创新类型、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作为支撑。从“双循环”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市场竞争、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市场整合推动创新,国际循环通过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从创新促进“双循环”的角度来看,创新通过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稳链强链补链促进国际循环。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同时坚持以创新持续赋能“双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跨国贸易已进入双向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实现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检验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水平,分析双向国际化发展特征对构建高质量“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与74个国家和地区2011—2021年双向国际化数据进行协同性检验,并计算确定了中国在各区域双向国际化主导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双向国际化整体协同水平发展平稳,同亚洲保持平稳上行趋势,而同大洋洲和非洲地区的双向协同性略有降低;中国双向国际化总体协同与区域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中国双向国际化耦合度均值最高达724.26,最低则为16.71,原因在于东道国和母国开展跨国贸易能力存在较大悬殊;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呈现出“东升西降”格局,与亚洲地区的协同水平逐渐超过欧美,但由于中国同欧美各国双向投资时间长、基数大,即使在近几年出现小幅下滑,双向协同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中国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推动双向国际化高质量协同,以整体协同为目标因时因地制定差异化双向国际化发展策略,以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为依托实现中外优势互补,以强化互动为核心激发双向国际化协同效应发挥,以风险检测为手段降低跨国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国际复杂环境的多重夹击下,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破解开放困境,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开放战略措施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历程,研究经济开放史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分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现实发展。研究发现过去四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是“内外循环”主从关系循环论证的体现,从而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奠定历史基础;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超大市场规模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底气来源,并且大口径的外循环与内循环相适配以共创最优经济效应,最终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应用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推动作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更好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国内金融市场需求,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对外开放。当前,金融科技助力双循环建设还需防范新技术运用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信息泄露风险及垄断问题等。我国应继续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提升保障金融科技安全、高效发展的监管能力,注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起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成功签署能够助力中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能够为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提供新动力。从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出发,对RECP发展与现状进行描述,进一步从RCEP如何促进国内大循环、RCEP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机制、RCEP潜在经济效应、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价值链视角,研究RCEP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需要在深耕国内大循环提质扩容和国际大循环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战略目标下,进一步消除国内市场壁垒,发挥传统产业和大市场优势; 进一步构建完整高效的内需体系,在消费和投资两个层面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 进一步构建包括高中低端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协调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加速形成国际区域经济比较优势; 进一步激励资本进入创新研究领域,在信息数字化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实现科技强国,依托自主创新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为解读RCE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RCEP内容和成员国的贸易规模、人口数量、GDP总额、FDI净流入等进行分析,并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认为,RCEP将重构亚洲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关系,削减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重新定义亚太地区的贸易模式,扩大亚太贸易区的贸易规模与国际地位,推动亚洲区域内的货物、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推进亚太经济圈良性“内循环”,有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复苏; RCEP将降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有助于加深和协调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经贸关系,满足中国的企业生产和消费者需求,有助于中国发展健康、可持续、平稳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关系,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引领作用,为构建更稳定、互利、合作的全球经济关系奠定现实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对深化中国和欧盟的双边经贸合作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中国着力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双边投资协定,具有高标准、深度化和宽领域的经贸规则内在特征。为了进一步发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促进中欧双边投资,并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的作用,中国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培育新消费热点; 激励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国内改革,统筹做好经济总量和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4.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中国继加入WTO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从贸易角度出发,利用CEPII BACI全球双边贸易数据比较了RCEP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总贸易规模和内部贸易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描述了RCEP成员国之间和产品类别的贸易情况。研究认为,RCEP将成为中日贸易低迷的突破口,进一步发挥中日韩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联合产业链优势,形成强有力的经济纽带和制度规范,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RCEP形成的稳定亚太市场将有助于中国扩大出口、优化进口,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规范各类要素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签署RCEP将协同“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上的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使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领地。  相似文献   

15.
RCEP投资便利化条款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区域内产业链重构、中国供应链重构以及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影响,对RCEP中的投资便利化条款、中国与RCEP成员国家的投资便利化发展渊源进行研究。研究认为,RCEP有争端预防和外商投诉等协调解决措施,相对于中国与东盟、中日韩、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新西兰近年来签署的有关贸易协定,其关于投资便利化的条款规则更加详细,执行性和操作性较好; RCEP将推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自由的、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和分工格局优化,推动投资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 在RCEP高水平区域合作框架下,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优势,发挥国内自贸试验区的作用,加快投资相关法律和机制环境建设,推动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利用外资; 中国企业应加大在RCEP区域内的投资,提升供应链全球布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更符合供应链全球布局及发展的“走出去”框架,加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路径,以扩大内需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格局为主轴,研究对外贸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战略性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应抓住“十四五”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工业化,发展数字化、“智能+”等先进制造业; 利用政策引导服务业转型发展,探索数字贸易的独特优势,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出口; 不断扩大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覆盖范围,通过国内政策与国际经贸规则的接轨,争取更大的贸易便利化和发展空间; 持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中国企业品牌; 适时扩大进口规模,重视资本品、消费品及服务贸易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双循环各个环节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给中欧的金融服务投资带来了机遇,聚焦于数字金融领域,通过比对CAI与中欧和第三方经济体签订的协议(包括RCEP和CETA),分析CAI数字金融核心规则的变化与未来走向。研究认为,CAI具有的显著特征,一是承诺内容与既有RTAs呈现相互交错的关系; 二是欧盟对金融数据跨境流通持审慎态度,而中国基于正面清单的方式对金融数据流通服务作出市场准入承诺; 三是市场准入承诺超过中国既有的自主开放水平; 四是设置较全面且详细的金融安全监管内容。CAI的承诺仍存在不少保留,未来中欧就金融贸易规则构建进程中,双方在完善数据监管维护个人隐私安全方面需要继续协商和取得共识; 欧盟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数据流通服务的开放水平,以及精确金融监管“审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国际经贸秩序中的东亚方案,是对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能为区域产业链恢复、融合、繁荣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提供新动能。基于中日韩双边贸易、投资现状,结合RCEP中的具体条款,分析RCEP下中国、日本、韩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三国经贸合作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RCEP下中日韩三国货物贸易结合度高,关税减让力度大,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助推三国产业布局高度关联; 但是面临历史遗留问题、美国经济霸权的消极影响等诸多政治挑战。中日韩需要抓住RCEP签署的契机,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扩大在贸易、服务、投资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经贸合作方式化解政治分歧,增强互利互信,实现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提升三国社会总福祉水平,推动亚太区域向经济一体化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RCEP对RCEP自贸区内货物贸易的影响,以中国的进口关税为切入点,结合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和2005~2014年WITS关税数据,研究RCEP关税削减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根据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关税承诺,进口自贸区内90%的产品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进口商品将得到比其他RCEP成员国更大幅度的关税削减或免除; 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消费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东盟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中间品、资源密集型中间品,均将随着关税削减而增长; 中国与RCEP国家间的产业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间贸易也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