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社联动"+防灾减灾救灾是把三社联动模式纳入到新时代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通过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解决以往政府单一主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减灾救灾缺乏政策和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而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减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慈善组织是防灾救灾的重要主体,由于近代国门的被迫敞开以及“西学东渐”思潮的盛行,其产生与发展受到西方的推动,因而在防灾救灾中,近代中国慈善组织与西方的慈善组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交流合作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中西慈善组织间的人员互动、西方先进救灾理论的传入以及防灾救灾的实践合作,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与矛盾。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西方的沟通了解,不仅为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促进了我国防灾救灾事业的近代转型,同时也为后世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主要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参与抗灾救灾。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完成灾难新闻报道,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从事灾难新闻报道应当具有与救灾相适应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建构,具有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才能既客观、公正、真实和全面向公众告知真实的灾情,又强化应对灾难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在求得防灾减灾实效的过程中提升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减少灾害的发生及危害,统治者积极实施减灾、防灾、救灾政策。政策内容之广泛,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的大变局过程中,近代西方文化大举"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近代救灾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特征。文中从近代救灾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代救灾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减灾救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整体发展与百姓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历来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减灾救灾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害防救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预防为主与防救结合、坚持减灾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重视科研、保证救灾的廉洁性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坚持毛泽东减灾救灾的基本思想,对当代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万年前后发生的农业革命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突破了季节性饥荒的天然屏障,从而使人类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充分机会。然而,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风灾、水灾、旱灾和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防止和减少灾害影响并提高农业产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两千多年来的传统农业时代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连年累月的饥荒问题,同时传统农耕生产中防灾减灾科技手段的普遍运用又破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长期供给不足的难题。随着灾害问题日趋复杂化,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科技防灾减灾密不可分,今后在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中应该且必须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考验政府应急能力和救援速度,救灾决策的基础是第一时间能准确获取受灾地区灾情信息。随着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空间遥感大数据可提供更准确、更及时、更丰富的空间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通过分析防灾减灾的需求和遥感大数据的特点,提出遥感大数据在洪涝、台风、干旱、地震、森林草原火灾方面的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和成果,在遥感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的技术层面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需解决的困难,为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宋遣使救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频发的自然灾害促成了刘宋遣使救灾措施的不断实施。救灾使臣在参与地方灾害的救助过程中,将朝廷的安抚、赈恤与监察等几个环节连接起来,成为在灾害情况下联系国家和地方的纽带,体现了封建国家在救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遣使救灾作为刘宋一种积极有效的救灾机制,对刘宋灾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灾害是广东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与空间集中等特点;并会带来较大的破坏性与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把古代与现代的水灾害预防与治理措施结合起来,实现水灾害的综合防治,对广东的防灾减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灾害与经济关联分析及减灾经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力布局又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减灾就是效益的灾害经济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致灾效应;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易损性;逐步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体的综合救灾补偿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灾害经济区划工作,将减灾防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3.
赈灾、救灾是实现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就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陈云在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关注赈灾和救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赈灾、救灾,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认为清代东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类型多样,发生频率日渐频繁,受灾范围逐渐增大,危害日益加剧。为救灾防灾,清廷和东北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采取诸多举措,构建社会救灾防灾体系,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山东省的生产救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山东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应对,领导灾区群众开展了生产救灾。生产救灾包括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国家救济、以工代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山东省的生产救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今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综合减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在自然灾害预测、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管理措施使生物的减灾作用得到系统整合与效应强化,可改进减灾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该文从自然规律、变化与人类愿望、需求的联系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灾害与生物减灾“行为”的本质;提出了基态(原态、第一态、自然态)、中间态(第二态、影响态)与结合态(第三态、控制态)的生物减灾作用管理理念,以及第一态零干预,“无为而治”,第二态软技术干预、间接调整,第三态组织、控制的技术途径。文章同时提出了时空结构中以周期性瞬态为参照的自然灾害生物应变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明代徽州的官府和宗族组织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发挥出非常有效的社会调控功能。其防灾和救灾措施主要有储粮备荒、蠲税减租、赈济饥民、掩骼埋胔、通商平粜、医疗救助、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18.
元顺帝统治时期,元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阶段: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面对这样的局面,元顺帝还是实施了一些比较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灾荒救济、医疗救助、徭役减轻、慈善收养制度等方面。但由于政府腐败导致防灾救灾措施实施不力,反而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同时这些防灾救灾的措施对明初相关政策的出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2-1944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面对发生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各级救灾委员会,树立了"党领导,民自救"的救灾理念,实行广泛的抗灾动员,充分调动了各阶层救灾的积极性。结合边区的实际情况和斗争需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救灾政策,开展生产自救和社会互助,使边区渡过了这场自然灾害。针对因灾荒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边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力图解决疫病防治、土地买卖以及人口买卖纠纷等问题,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调动内部力量进行救灾渡荒活动,对当今的救灾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威马逊台风"灾区需要救灾志愿者。灾区政府和职能部门不积极使用救灾志愿者,没有组织并引导救灾志愿者,并与之合作的做法,违反了《海南省志愿者服务条例》规定。救灾志愿者作为救灾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既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灾区减灾不可缺少的经济力量。灾区政府使用救灾志愿者参与救灾,是灾区政府履行减灾职责的一种表现。"威马逊台风"过境后,海南农村灾区的垃圾清运、加快极重灾区瓦房建设中的技术改进都与救灾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