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试论卓尼大寺在安多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尼大寺是安多藏区一个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在推动、引领安多藏区文化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卓尼大寺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着安多藏区的寺院教育,还影响着安多社会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勤学苦读功成名就二世策满林·阿旺姜贝慈臣嘉措在藏历水鼠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出生于安多藏区卓尼城内的造勒奤家族。汉姓马氏,父名塔木克嘉措,系卓尼土司府头目,母仁欠卓玛,夫妻均通晓藏文、笃信佛教。阿旺姜贝慈臣嘉措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二弟工布丹珠为人正直、办事干炼、精通藏文,袭父职在土司府任头目,常往返于卓尼、北京、拉萨之间。三弟甲木巴勒汪曲、四弟河尔康旺杰二人出家,在禅定寺为僧。后随同阿旺姜贝慈臣嘉措赴藏。  相似文献   

3.
甘肃卓尼地处安多藏区,民族众多。自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卓尼土司始祖些地献地投诚被封为"正千户",并因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至1950年第20代土司杨复兴宣布起义,同时废除土司制度,历经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传承532年,对甘、青、川藏区影响甚大。近百年来,学界对土司制度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重心主要放在西南地区,对西北土司研究较少。因此,对甘肃卓尼土司研究资料展开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安多藏区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变迁,并丰富我国民族史、区域发展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1937年,甘肃卓尼世袭土司杨积庆被其部下杀害于博峪村,史称"博峪事变"。事变后,经多方博弈与妥协,甘肃省政府借善后之机"改土归流",设立卓尼设治局,从此国家基层政权进入卓尼藏区。国家基层政权的进入,开启了世俗性国家政权对卓尼藏区地方政教体系的更替进程,引发了卓尼藏区基层政治体制的裂变与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萨迦派在历史上曾是地位显赫的藏传佛教派别之一,势力不仅波及卫藏、康区、安多等广大地区,而且对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班及八思巴时期,萨迦派在安多地区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凉州、临洮为中转站,以卓尼为传播中心,不断向周边扩展的宗教圈,直到15世纪格鲁派不断强盛时才渐渐淡出安多地区,退居四川阿坝,形成了以求吉寺为中心的萨迦宗教圈。现今,萨迦派在安多地区的寺院主要集中在四川阿坝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藏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藏传佛教的发展,形成以寺院为主体的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体现民族悠久文化的文物,历来被各个寺院所重视。特别是对宗教文物的搜集和珍藏,更成为各个寺院的传统习俗。著名的卓尼禅定寺,曾积累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虽经数次兴衰,多有散失,但现存文物仍较丰富,其中不乏珍稀藏品,这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文化及藏族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笔者对禅定寺其中一些文物曾考查过,现结合史料记载,对这些文物的名称、产生渊源、历史价值等作一些考证。限于个人水平,加之史料记载中佛教色彩很浓,难免有不妥之处,祈请同仁斧心。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因寺院而得其名。座落于柳林镇北郊的卓尼寺是卓尼杨土司政教合一的宗教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在八思巴(即卓贡·八思巴罗智坚参,于公元一二六九年应忽必烈之请,再次去京,途经卓尼、岷县、陇西)的倡导下,由其随行萨迦巴格西主持,于公元一二九五年(元贞元年)始在一座宁玛派小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又在该寺专职堪布(僧官)仁钦龙布任职期间,于公元一四九五年(明天顺三年)又将原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川、甘、青、藏部分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新时期藏区寺院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如何“以劳养寺,以寺养寺”,兴办经济实体,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寺院特色经济的优势,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寺的商业活动对于促成当地农牧土特产品与外界各种日用品的交换,促进安多藏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扩大寺院规模以及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多藏区在明朝经营整个藏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明王朝把安多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和桥头堡.明王朝对藏区的治理沿袭元制,并有所突破和创新:治理安多藏区的原则是羁縻与怀柔并举,主要措施有“土流参治”、“僧官制度”及官办“茶马互市”等.总体而言,明王朝对安多藏区的治理是成功的,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禅定寺,位于县城西北之坪台上,由于历史悠久和印经业的兴盛,使之不仅在国内藏区颇有盛名,而且随着国际藏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收集和研究藏传佛教的机构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代西宁卫所属藏传佛教寺院甚多.蒲文成先生主编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一书对此已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尤以对清代创建寺院的记载最多,也有相当数量的明代或明代以前创建寺院的记载.但是,该书主要依据的是清代以来的《安多政教史》、《西宁卫新志》、《青海记》以及寺院保存的部分寺志和当地的口述历史,而不是明代史籍,这对于确定上述寺院是否为明代所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依据《明实录》等史籍中有关西宁卫所属藏传佛教寺院的记载,对明代西宁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略加考补.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农奴制经济之上生存着强大的寺院集团。自公元767年建成藏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有了第一批僧人“七试人”以来,僧人参政,主持、号令一方,寺院操纵藏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已成为藏族社会的突出特点。准确认识藏区寺院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寺院进行有效的改造,才能使其适应藏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创建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多藏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集的多种文化共存的有地方特色的地域。由于地域性的限制,传统的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很难为广大用户所熟知和利用,而网络则为这类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条件。文章主要论述了运用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创建安多藏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以及与地方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乡境内有五座早期苯教的著名寺院,被苯教徒尊为雍仲苯教东方藏区大本营,在苯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的藏汉文史料,对该地区苯教诸寺的创建历史?寺院组织?学经系统等进行简要考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安多藏区的双语现状和双语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实例来探讨如何搞好安多藏区的双语教育。因为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又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揆诸史实,武则天出家为尼于感业寺,确凿无疑。感业寺不是"一个架空的影子寺院",并非人为虚构,它位于唐长安禁苑内,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感业寺小学内。感业寺与德业寺没有必然联系,都是唐长安禁苑内的宫人尼寺而已。  相似文献   

18.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珍珠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县城东面两公里今河东乡所在地。藏语称该寺为“觉觉拉康”(),关于此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安多政教史》说“觉觉”系汉语“珍珠”的变音,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太宗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召请赴凉州会见,路经青海时曾到贵德朝拜乜纳佛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斗为资金兴建了一座寺院,因此称为珍珠寺;一说觉觉拉康是“觉卧拉康”的变音,因寺内的释迦牟尼像是仿照拉萨大昭寺的觉卧像造成,因佛像为觉卧像,故称觉卧拉康。相传元明时代该地的贡巴部落和麻巴部落各有一座萨迦派小寺,明弘治年间贡巴部落的贡格噶居巴从西藏学经归来,将二寺合并为一,扩建为贡巴寺,  相似文献   

20.
宗法文化在安多藏区亦有全面表现,涉及政权、教权、血缘传递、婚姻缔结、生养死葬等诸多方面。教权强化了政权和族权,政权保障了教权和族权,族权则延续了教权和政权。安多藏区的宗法文化体现出边缘性及混融性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