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标明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者对学生的培养期许,是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在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在形成分析框架之后,研究选取了从1950年至2011年间12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课程目标词频编码、行为动词赋值等方法,定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历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而探讨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一直以来都较为强调“学科发展”取向;1986年以后,随着国内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国际上“科学为大众”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开始凸显出来;“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在历史上出现了“钟摆现象”,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2.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全国各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每一种版本都安排了“活动课”,并将作为必修课内容。“活动课”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不仅涉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而且涉及到课本以外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活动课与地方历史课程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把地方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活动课”的教学资源,使“活动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展示“活动课”的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1949年以来,我国台湾曾先后六次对原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2004年8月,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发布了拟于2006学年度实施的高中英语课程文件。台湾高中的英语课程文件的演进,对我们大陆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至少具有如下启示:《标准》可以走向“独立”;淡化必修课程“目标”“内容”的层级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可以分别设计并且贯彻始终;增列选修课程的“目标”“内容”;细化教材建设的规范;加强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与大学教育的衔接;编写与教科书配合的《教师手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思想品德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学习方式等的比较,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的各自特色,旨在以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课程标准,不断探求课程实施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最终使这两门课程在公民教育这一大目标下相互补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活动课的探讨 ,认为 :( 1 )今天的“活动课”已不是当年“活动课程”的“简单回归” ;( 2 )“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差异不仅在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在方法上 ;( 3)应正确处理好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中学教师“教教科书”的思维定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义务教育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没有考虑这一国情,在编写上结论性的内容叙述仍较多,缺乏足够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不利于“历史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应以利于实现“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减少结论性内容的叙述,选择范例性的主题内容,增加研究材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形成历史意识,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沈玲 《人生与伴侣》2024,(10):50-52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与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上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没有质的变化,始终是典型的分科课程;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不尽合理,内容单一化。自70年代末初中恢复历史课程后,经数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尝试,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设置呈“螺旋式”排列;历史课时数的分配日趋合理;历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管理;历史学科课程与活动相结合,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历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体现了“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要求。所有这些改革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思路并进行了实践,强调了在“大材料、大工程、大社会”观念指导下进行材料学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18年3月,日本发布新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这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多年来,对高中课程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订,体现了日本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日本从此告别“宽松教育”而走向“生存能力”教育。由“历史综合”“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组成的新高中历史课程,立足“人”的发展,构建了“必修+选修、通史+专题”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本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课程学习倡导“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日本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置及特点启示我们,高中历史课程编制应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关联,课程内容应体现探究性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科是普通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 ,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至为重要的。近十几年来随着历史科研的不断深入和历史教学的逐步改革 ,其能力培养问题 ,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人类社会进入 2 1世纪 ,在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方面又有了新的规定。在历史教学中 ,如何根据能力目标的要求进行历史学科教学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 ,给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 ;在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上 ,应该根据文字的和图画的材料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和古为今用的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关键维度,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出发得出抽象的观念,再由抽象的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历史是哲学的服务目标,“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特征,首先,完整的“合乎人性的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其次,历史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最后,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历史整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医学史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人文与历史关系的阐述,对医学史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作用的论述,说明了医学史教学在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论述了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史课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或倾向于资料考证和长编,或为社会思潮所左右,其学术品格处于迷失状态。《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以历史──哲学──文化为基础,以审美评价为指归,深入内部梳理中国文学史的审美发展历程,突出审美性的心灵感受,在“视界融合”中寻求开放性的审美阐释,为文学史的撰写提供了新的思维取向。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人也始终是历史中的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人的生成生成着历史,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着人。人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历史之外。生活世界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历史生成的原发基地。生活世界使得历史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以历史注释的方式积淀成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自身生成过程就是历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史著作,建立了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开创了现代学术史的新纪元。首先,它以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史料,创造了全新古典哲学史体系、构想与规范,使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戛然独立,并迈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进程;其次,它用疑古与实证的方法实践,完成了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从“形”到“质”的转变,开启了崭新的治学门径,对具体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三,它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手段的全方位更新,不仅具有冲击传统惯性的强劲的反封建之风,又有开拓学术研究新风尚之意义。所以说,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有着创新的勇气、扼要的手段与平等的眼光,新见迭出,影响深远,实现了“范式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百年中国史学可以说是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这一明显特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几乎有一全程展示。八十年代初是史学无所适从的年代,旧有范式的失落使历史研究者转而引进了各种宏大范式来填补史学研究的空白。九十年代是中国史学真正发生危机的年代,危机的发生来自乾嘉传统的大步回归,乾嘉传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陈寅恪热”的出现即可看做是史料考订派“硬想回到乾嘉去”的载体。史观与实证的“兼容并包”是未来史学的不可争议的正确取向,任何一派的一统天下都将重蹈史学研究的闹剧。随着新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彻底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还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原始风貌,可能是解除目前史学危机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