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借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起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兴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坚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民”宗旨的新要求。当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存在着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要着力克服妨害以人为本思想的观念和制度,不断拓宽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形式,将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并贯穿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努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借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起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兴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坚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民”宗旨的新要求。当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存在着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要着力克服妨害以人为本思想的观念和制度,不断拓宽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形式,将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并贯穿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努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城市的缘起、城市的模式和格局的形成以及城市社会问题都是城市人的问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选择优化的城市模式和科学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国际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必须经过的发展路径。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过热和虚高现象,这加剧了一些敏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突现,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内集中表现出的劳动就业、土地资源利用、城乡差距和分配不公扩大等问题,都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正确的城市化方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稳定、最基本的实体,推进县域现代化建设,应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所在。本文在客观分析邯郸市县域现代化实现中现有优势和存在的障碍基础上,从制定和坚持科学的战略指导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超越式发展、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促进社会建设七个方面提出今后进行邯郸市县域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新疆兵团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兵团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把各族职工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屯垦戍边能力;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加快兵团企业的发展;利用两个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培育区域发展增长点,推进农牧团场城镇化建设;培养兵团精神,实施文化戍边工程。  相似文献   

7.
保证各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法律的任务。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法律制度过多注重行政控制,而忽略了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导致城市化成为行政权力逼迫下的城市化,不能实现各主体的利益,产生了很多问题。减弱行政权力对城市化的控制,安排各利益主体参与城市化进程,保障各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我国城市化的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机制;调节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9.
杨宏健 《南都学坛》2008,28(3):118-119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劳动者的因素和对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两大理论根基。根据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通过大力发展体育和智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充分尊重个人等有效途径,以期全面落实和实现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提高法官的准入条件,引入遴选竞争机制,加强法官的职能分工和继续教育,为法官提供充分的保障措施,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加强法官的独立性,避免行政、社会和个人等因素的干扰。强调法院自治,使之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加强监督力度,保证司法公正,加强法官队伍的梯队建设,吸收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市蔓延,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人的城镇化要求城乡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因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以确保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超大城市的内部和周边,存在数以百计的城中村。一般看来,城中村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反题,是城市化要消化和消灭的那部分。而事实上,如果跳脱线性发展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会发现,城中村本身就是带着农民特色的城市化进程,而这一进程,服务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参与全球市场提供了保障。概而言之,城中村的现实,让我们发现中国语境下的多重二律背反:其一,农民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发展出来了以土地而非资本为核心的封闭性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种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市化。其二,这种抑制大资本的城市化,却并不是反资本主义的城市化,相反,它使得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市民化的道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性是造成今天中国大量人口滞留在土地上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城市化问题及其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在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通过权利置换的方式来推动农民市民化已成为我们最现实的选择,即通过地权换居住权来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过渡。在这一权利置换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政府要把权利置换工作与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扭转省会城市作为一省经济中心的发展模式,降低城市房子价格,为农民进城开路;社会保障制度要及时跟进;铁腕推进社会主义新城市建设;加大对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内容和科学要求。作为道路与手段的新型城镇化和作为状态与过程的健康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亟须在理论层面对健康城镇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健康城镇化是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的有机协调下的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过程与状态;新型城镇化走向健康城镇化理想状态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九个阶段;健康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四化同步框架下内在稳定机制形成与五大要素的条件驱动。为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以全域一体整合推进发展提质扩容、以产城联动互融促进城市变性换壳、以双创协调同进加快城镇转制综改、以生态文脉同承实现人文宜居梦想。  相似文献   

15.
16.
城镇化:比较中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6%,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但“进城易、定居难”、“发展速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障碍。政府干预过宽、过深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影响城镇化的其它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中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些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综合牵制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新的发展时期,政府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同时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活动和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关于城镇化的深入探究必须紧密联系工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由于分工深化和高加工度,在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却大幅地增加了物质资源的绝对消耗量和消耗速率。因此,中国必须走绿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绿色城镇化发展既要求技术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更要求包括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在内的全面系统性变革;现阶段应该重点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绿色升级,并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这次城镇化,为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机遇。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高级纲领和目标应该是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最终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化的一般机理入手,对城市跟农村技术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比较城市化实际路径与均衡路径的区别,论证了技术变迁对城市化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