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80年代曾以先锋姿态叱咤文坛的余华,新世纪以来,因<兄弟>的出版给他带来了颇多的骂名.它是一部用"身体"书写时代的伟大作品,运用身体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结合时代背景,从两个并列的层面阐发余华<兄弟>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主题的承袭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兄弟》体现出余华作品主题对以往的承袭与超越。在《兄弟》中,依然承袭了余华对人类悲剧性尴尬状态及荒谬的人生困境的揭示,关注着苦难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余华已经不再一味地强调人性恶,而是在人性美的迷失瓦解中对人性欲望进行追问。《兄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是余华内心的产物,不变的是他的怀乡之旅,而变化的是他对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李师师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在小说<李师师外传>中爱国而有忧患意识,在<水浒传>中聪慧而又充满市民气息.在<续金瓶梅>中表现出对金钱的贪婪.其艺术形象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的差别.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小说创作发展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其小说创作主题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前期小说大多透露出一种死亡气息,主要关注人物生命的逝去或精神的死亡:而其后期小说则让我们体验到温情的存在,表现了人物在苦难面前顽强的生命力。余华创作的这种转变,体现了他死亡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6.
余华作为当代作家,其创作不论是80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后来转为民间语境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前期作品以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内容,后期作品以充满温情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本文试从人物、叙事等角度来探讨余华小说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一直被人忽略,故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大胆突破传统,以强烈的文学实验精神将其创作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中心,生动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现代精神气质.本文以其代表作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实例,旨在从两个方面展示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即乔伊斯美学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其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在体现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把握,她的凡俗性、物质性、情欲等人性现在其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对<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更是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上述人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