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清职贡图》是向清政府奉表纳贡的我国边疆少数民族,以及部分外国人的绘图和图说,对研究清代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服饰、特产等,以及以后的迁徙变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论文对《皇清职贡图》的版本、内容,特剐是谢遂本的满文图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滇省夷人图说》是在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云贵总督伯麟奉皇帝谕旨主持绘制的,是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外貌特征、服饰、饮食、习俗及生产生活情景的官方图册。该图说从空间性图像符号生产表征了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想象;从锄头、服饰、伞、乐器等生产生活层面的共享性图像符号见证了清朝嘉庆年间云南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服饰、婚俗、祭祀和信仰仪式中的自享性图像符号视觉表征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滇省夷人图说》以绚丽色彩、变化的线条、丰富的场景、精简的文字等构成的视觉图像展现了清朝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盛况,见证了清朝嘉庆年间云南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视觉建构,也为新时代如何利用图像形式和图像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互习染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文化的主动接受、被动适应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习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与封建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关系,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需要等方面,对云南八个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问题作社会学的分析,以揭示基督教何以被边疆少数民族接受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藏画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明代的苗族《斗牛图》、清代的傣族《写贝叶经图》、彝族《采茶图》、哈尼族《采茶图》以及本期封二、三介绍的《清代少数民族风俗画屏》等。这些画的作者多半名不见经传,生平几乎无从查考。但从其画风、技法和收集地多在内地来看,画的作者可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的汉族画家。在少数民族被歧视的历史时代里,在山水花鸟画充斥  相似文献   

6.
[提要]民族的图像空间呈现是竹枝词特有的一种空间叙事方式,其以视觉语言为文化符码来展演可视的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民族图像空间以“可视的语言”为视觉形象的媒介形式,对西南族群的盘瓠神话、跳月对歌、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仪式场域进行展现。在“同化”视野下对西南族群进行服饰、发式、秉性、形貌等种族特征的视语建构,呈现为以视觉语言解码破译与编码转译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符码。与跨界想象、族群边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及社会结构互动中演进形成认同的根源,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尤其是道咸以降直至近代以来,外患纷给,国土日赞,边疆地区成为与中华民族兴亡安危休戚相关的焦点。其中,西北边疆地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民族成份的复杂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地形气候的特殊性,从而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兴起了以探究边唤史地、谋求保国固土为主要内容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并在当时处于“显学”①的特殊地位。但是,任何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都是各种历史及当时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从史学史的角度,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前景作一粗浅论述。一、康雍轮三朝经略与开发西北边疆是清代西北边…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与象征,是一种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标志,可以说是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既有自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服饰,又有自己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内部支系繁多,服饰各异,进而导致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纷繁复杂。从总体上看,至少有五、六百种之多;仅苗族、藏族和彝族就各有100余种。中国有史以来的历代服饰款式在此几乎都能找到其对应物;…  相似文献   

9.
崔明德同志所撰《汉唐和亲研究》,篇幅不大,饶有新意,值得一读。 第一,扩大了和亲研究的视野。传统的研究,一般只注意到汉人为统治民族的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首领的和亲,而《和亲研究》指出:“和亲是两个政权首脑人物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缔结的一种婚姻,既可以是汉族女子出塞,嫁给少数民族,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女子入关,嫁给汉族”。同时,作者还全面统计了自西汉初到唐末共有和亲112次,其中汉人所建中原王朝对边疆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亲共51次,其余61次为各少数  相似文献   

10.
边疆服务是中华基督教会在抗战期间发起的旨在服务边疆少数民族,促进边地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抗战后方的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川、康地区的近代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运动系教会机构所组织,囿于教俗分野,难以为运动作广泛的社会动员,政府的财政投入及可能吸取的资金支持亦因此受限,这场本来有望扩大到整个中国边疆的社会改良运动,最终仅局限在川、康民族地区,未能实现教会的最初设想.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斗争的乐观精神,是封建时代一位斗士形象。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了对封建权威的反抗和争取个性自由的特征;西天取经则表现了为事业奋斗和为民除害的特征,整部《西游记》以斗争精神贯穿始终;这个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对国民性格中的奴性哲学的反叛,从而构建了新的民族性格。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时代因素  相似文献   

12.
要研究民族教育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二十五种民族,因而它的情况就更为复杂。本文就解放前的一些资料记载,介绍一下当时的民族教育状况。 云南的民族教育最早可追朔到汉晋时期,当时,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就已开始了本民族的文字教育,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是时云南的少数民族(“种人”)中就存在着一一种“夷经”教育,其教材也称之为《夷经》,其教师则称“耆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也是这部巨著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从各版影视剧中的黛玉的服饰造型看,对于传统服饰文化设计,设计师们大概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从原著的细节入手,兼以考证清初妇女服饰风俗和习惯,力求还原当时的服饰造型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体现文化内涵;另外一种则是应用设计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去传达某个人物服饰的特征和特点。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但也都存在缺点。以影视剧中黛玉服饰设计为例,分析这两种趋势的优劣,从多角度归纳总结服饰文化设计的精髓,探讨服饰文化设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47年4月出刊的《边疆通讯》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竹天”的人撰写的文章,题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记甘肃永登的蛮婆子》,文中对当时生活在甘肃省永登县城附近的一个“将要衰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问题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作者说:“他们的言语、习惯、风俗与汉、满、蒙、回任何民族大大的不同,他们自己叫他‘蛮子’或者‘蛮婆’,人们也是如此地称呼他们”。作者根据他们喜欢过流浪奔波算命卜卦的生活,因而称之为“东方中国的吉普赛人”。文中最后还“希望国内的历史学家、人类学者对此种将要衰落的极少数民族来一个彻底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描绘的宏阔的流民图,渲染了儒家文化所熏陶的民族灵魂的感人心魄的力量。刘 心武的《钟鼓楼》所展示的北京市民的生息状况,透视出一个民族在伟大的转折时期生存的文化心态。张洁的《沉 重的翅膀》敏锐地捕捉到改革初期的艰难的起步,描绘了一批改革者的勇于开拓的形象。它们无愧于当时的优秀 之作,但不是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有两卷内容反映了汉末魏晋时期服饰风俗的变化,作者干宝对这种服饰风俗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极大的贬斥态度,并对其作了政治文化方面的阐释。表面上这种阐释与传统服饰制度和流行于魏晋的"天人感应"说有关,实际上,这种阐释的根源还在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存在三大冲突,即玄学与儒学、汉族正统与北方少数民族以及男权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7.
我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最近完成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古代史参考书录》初稿。该室之所以汇编本书,是鉴于当前此一史学领域尚无一本系统而全面的目录学专书。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虽兼收民族史资料,但以全国边疆为范围,且收录至抗战时止;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收罗民族史籍,可谓宏富,而且考证精详,但限于云南一省。我国南方自古为多民族区域,各族的活动与发展及民族间的往来,古今不乏记载与研究。民族之间  相似文献   

18.
笔者就汉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治理:中央设置管理边疆少数民族机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国、对边疆少数民族征收少量祖赋与贡献土特产等几方面一一作了稽考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有关《西域地理图说》的两个问题阮明道《西域地理图说注》一书,依据《西域地理图说》手写本整理作注,1992年由吉林省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发行后,近两年来,开始引起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这里,我想谈两个问题:《西域地理图说》作者的族别问题《西域地理图...  相似文献   

20.
《边政公论》系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代表刊物,刊发了大量关于边疆研究方面的论著。一些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的学科理论,并结合中国边疆社会实际,展开了对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讨。这些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讨论,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色彩,以及当时边疆认识、民族观念方面的局限性,但均是基于当时的客观事实的认真考察。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这对于今天构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