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学活动,实则是一审美活动。大家知道,美丑不是孤立的,它们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统一。真善与假恶分别是美丑的内容,无真无善或无假无恶只能是形式美和丑。而社会美和社会丑,无不包含着真善与假恶的内容。美丑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感性形式,没有这个形式,作为内容的真善或假恶无法显现,无法为人所感受。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文学活动中,知意情相统一的生活感受从形成到表达,与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假恶丑有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其中,知,即思想认识对应的是生活的真与假——合规律性与否;意,即理想与愿望对应的是生活的善与恶——合目的性与否;知意…  相似文献   

2.
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的存在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谈论的美或丑,都是相对于人或人类而言的。在人类出现以前,尽管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早已存在,但它们本身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它们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它们彼此之间也无法确定对方究竟是美还是丑。只有自然和人发生了一定的关系,自然对人才会有美的意义,也只有人才能欣赏美。这是其一。其二,虽然达尔文等人曾经提出对于美的意识并非人类所独…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4.
赵永平 《东岳论丛》2004,25(4):199-200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 ,但从审美理论而言 ,丑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奥德赛》与《尤里西斯》在审美风格上有重大差别 ,一个表现生活的美 ,一个袒露生活的丑。《奥德赛》与《尤里西斯》美学上的巨大落差 ,浓缩了西方美学史上不断的美与丑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6.
书法美学的精神既是求真、求善、求关艺术的综合反映,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体,以书法的精神充分体现人的思想情感,爱与恨、苦与乐、美与丑等人格品质,以书法精神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达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品格和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的集中反映。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而且也是实现人生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个人如何认识和处理公与私、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义与利、美与丑等人生的重大关系问题。可以说,科学的人生观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没有科学的人生观,就很难有持久、旺盛的艰苦奋斗精神。而艰苦奋斗精神则是科学的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和反映:一个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人,很难说他确立了科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三浦绫子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1922年生于北海道旭川。1964年,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冰点》在《朝日新闻》全国征文中得奖。她由此一举成名,此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本文仅想以她的中篇小说《逃亡》、《临死还害人》、《在污秽的浊流中》和短篇小说《尾灯》、《壁音》为例,谈谈她用鲜明的对照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有比较、有对照,才能有鉴别。比较、对照原则是人类生活本身存在的一种规律,又是人们认识和评价生活的一种方法。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总是相比较、相对照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雨果在谈到艺术的对照原则时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相似文献   

9.
梁惠娟 《河北学刊》2007,27(3):149-152
一个文学家囿于古典艺术的美学规范,只描绘美,不表现丑,就会使文艺创作失去回应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不免让人觉得太做作、太虚假,因为它掩盖了部分社会现实,无视个体心灵的真实。因此,把表现和展示人性丑引入文艺创作范围,才能契合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铁凝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直面死亡与暴力、人格的扭曲与异化等生活中的“丑”,并以犀利的笔锋将其转化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长期处在古典美学观念阶段 ,从现世人生或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角度看待美丑 ,较早地以辨证的方法来分析和对待美与丑的关系、善与恶的关系 ,对丑是抱有一种宽容和包涵的态度的。明代以来 ,丑的地位上升 ,是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解放而发生的 ;然而传统的审美观念没有被丑的兴起所根本动摇。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 ,美与丑的观念开始被置于学科的视野下得以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自有人类社会,美与丑这对孪生兄弟就结伴来到人间。厌丑之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真善美在同假恶丑的相互比较中存在着,在相互斗争中发展着,美与丑就这样地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为鞭挞丑恶,为歌颂美好事物,都需要对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3.
纵观人类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即:“美(及崇高)→变态美→丑”。追溯其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发现它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繁荣→衰退→荒芜”这一历程所造成的,同时又与“希望→失望→绝望”的心理历程相对应。当社会恢复了昌盛繁荣,人类又充满了希望时,人类的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又会经由变态美而回复到常态美。当然,它不是前此美的重复,而是一种更高的美,更丰富的美。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老庄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即存在与大自然之中 ,而天地之美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 ;同时 ,庄子又认为大美是无限广大、囊括宇宙 ,局限之美也可以说是美 ,但大美定是无限的 ;庄子又看到了美与丑相对转化的存在关系 ,美与丑没有绝对界限 ,丑中也可包含美 ;庄子又从对非功利的美的追求出发 ,提出了无为之美 ,认为人只要摆脱名利束缚 ,无欲无为 ,便可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美在当代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美学最基本的范畴,它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美的发展过程既是逻辑的运动,也有历史的运动.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宏观上勾勒出美向崇高、丑、荒诞的运动轨迹;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中绘制了美在当代回归的蓝图;以美在当代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当下人类的精神追求重建一个即有现在性又具未来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大致说来,其深层所表现的丑,首先是与(羞)恶相联系的,进而与道德发生联系.唐宋后,在艺术领域丑演变成一种无关道德的精神和旨趣,丑其实是怪异,艺术对丑怪的表现也就表征了一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的审丑精神.总体看来,中国古代的审丑艺术实际上体现了"以丑为美"或"化丑为(中和)美"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7.
艺术大于美学,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艺术快感既有对美的肯定,也有对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还包括由对丑恶的否定而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不是由于它变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满足。艺术对现实局限的超越是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美的本质问题的困难,离不开美学理论自身的矛盾性、日常思维的机械性和审美现象的复杂性。美是自由的形式,认识和实践对自由的实现、审美的发生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真实的自由,是创造和超越、进行和无限、多样和变化。“劳动创造美”与“劳动创造丑”并不矛盾,不能因酸涩的果实也是来自同一颗大树而否定其为甘美果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辛毅 《理论界》2007,(2):239-240
审美引导,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及社会生活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表演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染性。它所唤起的美感比现实美更为强烈,对人的感染力最大。所以通过审美引导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鉴赏现实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