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5)
宗教渗透已严重影响我国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法学界对此关注不够.法学研究者应该立足法学视野,对宗教渗透进行准确界定,同时采用微观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宗教渗透现状及抵御措施,为抵御宗教渗透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文本话语、“演义”体、“弱君强臣”的叙事思维以及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国家忧患意识、民本思想、“忠”观念和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苏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13
《封神演义》似乎一直都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史往往将其置于神魔小说的框架下,对其进行道德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这样的批评模式尽管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文本中的诸多谜题,因而对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和阐释就变得很有必要。通过对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学、修辞批评、女性主义等批评模式的分析,似乎纣王的行为可被归结为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申公豹的行为更多地是出于对师父之爱的争夺,而妲己作为一个替罪羊的角色不过是文本叙事者的一个别有用心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如同《伊利亚特》诉说古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战争一样,《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主导下,向人们诉说上古的民族战争——商、周之战。它所涉及的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是某个文人能独力完成,而是属于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它由平话到许仲琳的编辑,并以说唱鼓词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这个意义上,它具有史诗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吕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96-98
关于"社会"的概念界定,古今中外可谓丰富多彩,但鲜有从教育学层面对"社会"进行界定。有鉴于此,立足于教育学,从词源学、社会学、教育学层面对"社会"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教育学视野下"社会"的四个特征,即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者、版本、成书、阐教截教词汇、思想意蕴、艺术价值、人物研究、叙事与传播研究等角度分类爬梳,对百年来<封神演义>研究作了全方位的回顾与评论,也对<封神演义>研究的发展空间和趋势作出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8.
刘锡淦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宗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宗教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它将在人类社会中永存。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王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148-152
五伦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根本,明清时代的五伦观念越来越突出等级意识和单向性的绝对要求,日趋异化和不合理,背离了早期的交互性原则。在这一话语背景下,明后期的《封神演义》出现了对五伦的消解,反映了作者对秦汉以来德性伦理异化为政治伦理的不满和反思,表达了对双向性和交互性人伦关系的渴望与价值诉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小说对五伦的消解只是在一定层面上进行,而且基于儒家稳定道德秩序的价值理想,小说在消解的同时又进行着重新建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网络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采用仿拟辞格,仿拟辞格的使用使网络语言显得妙趣横生,诙谐幽默。从社会心理角度对网络语言中的仿拟现象进行解读,认为完形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趋同心理和娱乐心理是网络语言中仿拟现象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刑法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便是其中之一。宗教的仪式化赋予法律的权威,帮助树立对于法律的信仰。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法律施加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东西方独特的宗教性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4):99-10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14.
张永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国语》一书存在着一种神民并举的现象,即凡出现神处,往往会有民与之合称,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一种独特的神民叙述。这种神民叙述无疑透彻着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而隐身于《国语》书后的君主形象,又赋予了这种神民叙述一种独特的政治语境。当然,神民叙述本身存在的保民逻辑也使其成为先秦时期治世的一种政治哲学。由此,在这种政治哲学视阈观照下,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镜像。 相似文献
15.
顾晓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32-35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西风东渐 ,性别视角进入了文本的阐释领域 ,它带来了文本意义的增值。基于传统文学的男权特质 ,它的运用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男性性别立场的批判。它根植于文本作者的性别属性 ,尤其是社会文化性别属性。这一属性所携带的社会、文化、阶级的内涵也使性别视角具有综合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克家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2):47-52
简要梳理和阐述宗教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和复杂性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将宗教与文化、宗教的文化性等特征放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动态的审视、思考和盐?这是我们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贾海建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15,19
洛阳民俗博物馆所收藏的十几件明清时期的木雕山神像深受源远流长的山神信仰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晋南地区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孕育。这些木雕山神像表现出鲜明的民俗化、民间性的特征,是研究山神信仰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