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昭王南征史实索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史记·周本纪》云:“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讣)告,讳之也。” 周昭王“南巡狩”,据说是为了讨伐荆楚;“不返,卒于江上”是溺死于汉水(详后)。但是,《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事,管仲代齐侯以“贡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两条罪状质问楚方。楚方承认“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对第二条却矢口否认道:“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反倒责备对方缺乏调查研究。这又是怎么回事? 关于昭王南征史事,《宗周钟铭》、《过伯簋铭》、《簋铭》均有记载,见于史籍文献记  相似文献   

2.
王帅 《殷都学刊》2008,29(3):41-45
昭王铜器至今仍是西周早期铜器断代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拟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籍以器形、纹饰等诸多要素,特别从金文字形书体的角度在已确定的标准器中选取富于变化的高频单字对年代争议颇大的铜器重新梳理并审视西周早期特别是昭王时期铜器的时代特征,并强调西周铜器断代中器形、纹饰、铭文三要素形态演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众多史籍记载资料和现实调查存在的大量地名古迹及民间轶事传闻,论述了蜀汉诸葛亮南征主力部队和“七纵七擒孟获”在滇西以及南征是平“四郡”而不是“三郡”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昭王在位年数考张闻玉贵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西周初期各王在位年数: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穆王五十五年,均于史籍彝铭有征。《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武王克商后在位二年也于史有据。唯昭王在位年数,多有异说。今愿献一得之愚,就昭王...  相似文献   

5.
北魏孝文帝当政之前,北魏在军事实力上已超过了南朝,南北对抗的军事均势已被打破.孝文帝前期,其朝政决策人为冯太后,其时已有人提出灭亡南朝以统一全国的战略,颇合冯太后之心意.孝文帝亲政后,一再表达其南征与统一的愿望,并付诸实施,以致其排除各种阻力,迅速迁都洛阳,并在南迁草创之际,连续率师亲征,急于征服南朝.对于孝文帝急切的南征举措,朝臣中存在分歧与争议,其中一些鲜卑保守人物反对迁洛与南征,这与他们抵制汉化是一致的.河北与河西人士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对迁都与统一并不反对,而对进度和具体战术布局有看法,主张缓征.而南来人士和青齐人士则多积极支持,以争取功业.在强烈的统一愿望驱使下,孝文帝对反对意见简单压制.  相似文献   

6.
楚在商代是指楚蛮,西周时始有楚国,古文字中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楚蛮与楚国,楚国之楚流行开来后兼指楚国与楚蛮。昭王南征时为区分二者始用荆字来指代楚蛮,楚蛮遂变为荆蛮,西周晚期荆又用指楚国。楚人自称曰楚,到战国时荆也被楚人用作自称。  相似文献   

7.
儒学南渐考     
张强 《江海学刊》2006,(6):138-145
儒学南渐是楚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传入楚国的时间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孔子亲传,二是孔子再传弟子。战国后期,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的观点。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早在韩非子之前,荀子已注意到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立的情况。两人的观点不同,其分歧是在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方面。在孔门弟子中,荀子高度评价了仲弓,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可知荀子与仲弓可能有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周楚国构建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防御体系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的基础上,以北方防御为重点,注重都城城址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和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防御设施包括外围军事据点、长城、山脉、关隘、河流、军事重镇和别都、城垣、护城河、高台地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楚国彭氏家族,过去学界未有太多关注。近年来,南阳市区发现了楚申县彭氏家族墓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彭氏家族是春秋时期南阳地区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我们认为,《左传》等传世文献及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彭氏人物,应该被纳入到南阳所发现的楚申县彭氏家族范围内。春秋时彭氏家族居于楚国上层政权中,而战国时彭氏在楚政权中的重要性较春秋时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昭王在位年数,史书失载。《帝王世纪》:“昭王在位五十一年”是据刘歆《世经》所加大的鲁公年数而推的,与史实不合。新城新藏在《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中据《晋书·束皙传》:“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的记载,与文王受命七年、武王六年、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四王合计共七十六年的年数相比较,正差二十四年,于是定昭王在位年数为二十四年。这一加减法所依据的“百年”数字出处不明,且有解说上的伸缩性,故拼凑的这个“二十四年”,实难成立。只有晋太康二年汲郡魏襄王墓出土的《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九年,为秦火前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西周晚期,居处宗周西北的(犭严)狁族经常侵扰宗周,在成周东南则有南淮夷集团的反叛。周朝统治者调兵遣将,南征北伐,战争频繁。夷王之世倾全力征服南淮夷,其事迹备载金文。厉王时(犭严)狁袭击京师等地,周师与之搏战,其事载于多友鼎铭。周宣王一代,南征南淮夷,北伐(犭严)狁,战事最烈。宣王兴师北伐(犭严)狁大获成功,《诗·六月、出车》  相似文献   

12.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13.
楚范氏有二:一为范山之后,族属、世系皆未详;一为范无宇,申氏之别,出于霄敖熊坎之孙、武王熊通之子文王熊赀,春秋时期世系为:申无宇→申亥;文氏为熊氏之别,出于霄敖熊坎之孙、武王熊通之子文王熊赀,春秋时期世系为:文无畏→文犀……文种;申叔氏为熊氏之别,出于申公叔侯,春秋时期世系为:申公叔侯……申叔时→申叔跪→申叔豫……申叔展……申叔仪;可见,文氏、申叔氏、范无宇之范氏三族,皆为楚公族;范山之范氏虽族属未详,然其可别族为氏且仕为大夫者,必为贵族。按《左传》义例,文氏与范无宇之范氏二族皆可称之为"文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范山、申无宇、申亥、文无畏、申叔时、申叔展,范山属楚贵族作家群体,文无畏、申叔时、申叔展、申无宇、申亥五子皆可称之为楚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4.
宋南渡词人周紫芝《竹坡词》中涉及的交游唱和人物多达20人,陈相、王之道、王相如是其中较重要的三位。《宋史》中三人传记皆无,其生平事迹多散见于宋以来各种文献资料中,而周紫芝的诗文集和词作中则保存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勾辑考辨,可得其大略。陈相仕宦可考者及其与周紫芝的交游唱和主要在高宗绍兴后期,颇有诗名,然作品多散佚不传;王相如与周紫芝为总角之交的同里好友,建炎三年死于非命,周紫芝与他的唱和之作最多;王之道与周紫芝交游时间较长,唱和亦多,有《相山集》和《相山词》传世。  相似文献   

15.
楚国的分封制,过去一般以周夷王时楚君熊渠分封三子为肇始的标志。熊渠立三子为王,与周代嫡长子继位、支子别封的通常做法不同,不能视为分封制的典型举措。楚国封邑制大约始于西周晚期或两周之际,是其县制的补充,在东周时期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贵族采邑的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楚国当时的边境地带,加之内部组织机构不发达,致大族势力在地方上无法有效扩展。故强宗大族虽长期把持楚国权柄,却难以动摇王权的统治根基,这是楚国未曾出现王权旁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华平 《船山学刊》2013,(3):105-112
农家学说基本内容:一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力倡耕织;二是有关农田耕作之法和如何调剂丰歉(农业保障制度);三是主张君臣并耕。农家思想虽与其它诸子学派有近似之处,但它实际乃是原始农业社会部落首领与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劳动的遗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落民间,原始君臣并耕的遗风和耕籍田、祀先农的礼仪主要为原居于楚地的神农氏后代所传承,故先秦的农家学说主要形成、传播和兴盛于楚地,它的先驱者可追溯于春秋末期的楚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隐士,战国中期的许行、陈相师徒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则代表着先秦农家学派发展进入鼎盛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七弦古琴只可能产生于农业阶段的神农氏时期。没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没有老、庄的道家哲学传统,没有凤凰与梧桐树组合构成的图腾崇拜,没有养植桑蚕的丝弦背景,没有深厚、悠久的髤漆工艺所支撑的文明土壤,古琴不可能出现。而且,从编钟与古琴的音域关系来看,它们都没有受到五行思想的限制,没有宫调限制,高妙无极,玄妙无垠,与沅湘巫风、与《楚辞》更近,离儒家的理念却很远。再从目前地下文物出土实物来看,现在也已经证明,最古老的四张古琴都是在古代楚国(湖南、湖北)发现的,这是先秦时期楚国古琴文化极为昌明的铁证。因此,古琴的产生不可能是在伏羲时代的北方。古琴的创始人只可能是使农业文化逐步发达起来的神农氏。古琴的诞生地,也只能是山清水秀、山高水长,物华天宝的上古楚国。  相似文献   

19.
<诗经·周颂>部分诗篇所咪是周初各类仪式中的诰辞.<周颂>中诰辞的创作均有相应的仪式文化背景,只有从仪式和时事背景上,才能揭示这些诗篇创作的缘由及其本事、本义.  相似文献   

20.
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随着流域文化的兴起,汉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汉水汉字的写读法、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商贸经济等四个方面,结合金文、简牍资料,从汉水与楚国这一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见解,对汉水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