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业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是检验教学方法科学性的材料,也是学生向企业证明自身设计能力的基础,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合作水平。当前研究注重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作品的最终应用研究甚少。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频率,将企业项目导入毕业设计环节,能够有效提升毕业设计的产出质量;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产权保护、长期市场开发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校企合作质量,更能提升毕业设计的市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探讨了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改革.同时,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共建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粮食行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实施措施,评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总结当前校企合作中经实践证明可行的培养模式,并对其实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发展校企合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是交通运输类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当下交通运输类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产学研融合不足、学生综合能力薄弱等问题。探索出新的交通运输类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需求特性,探索校企联动下的“四共一体”联合培养模式及推进路径,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开辟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本文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岗、证、课"三位一体的"123"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强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企双方人员的流动机制;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谈我国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办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石,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能够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层次;可以有效地摆脱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着的办学经费不足的困扰。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立我国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黄晶晶 《中文信息》2013,(10):113-113
当前高职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于专业优势的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双赢互补的系统工程,积极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和潜能,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河北工程大学与晨光生物集团联合共建的食品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例,整合高校和科技型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过程管理体系,提供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旨在为其他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提倡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积极探索的一种培养模式.文章主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文章首先从“三赢”的角度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剖析;其次,对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指出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对策;最后,提出一个校企合作、三方共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良性运行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1.
陈玉 《学术探索》2013,(8):153-156
深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有效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是当前我国创意产业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迫切任务。本文从课程设计系统化、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以项目带动学术等方面,探讨了深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模式的探究,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构建科学合理的通专结合课程模式要以正确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论述了我国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的现状,并对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具体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岭 《南方论刊》2010,(1):74-75,53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的任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富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探索出主动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中职学校普遍重视校企合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制度还不够健全、合作还不够深入、课程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校企互动共赢的局面尚未打开等。认为企业要建立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性认识,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从而营造一个适宜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钟华 《云梦学刊》2015,(1):125-127
校企合作是提升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克服高校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还能推动整体办学模式改革。受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的校企合作大都处于浅层状态。要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应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企业应树立战略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独立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规范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层面须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独立学院层面须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实训锻炼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高职院校在不断增多,高职毕业生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以及为了帮助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与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在校企合作下更加精准、有效的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就目前"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视域中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旅游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旅游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能力构成;从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从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多元师资建设及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以期有益于民办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角度而言,校企合作路径是职业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看似路径多样化,但限于利益的博弈和发展的瓶颈,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以高层次职业技能传授本位为出发点的有效合作.本文以实践为基础,以法律支持为手段,亟待从夯实共赢思维、厘清责任关系、完善保障措施、健全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加强法律的指导和约束,从而探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监督和保障,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6,(3):124-128
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做人、会表达、会学习、会思考,能做事、能吃苦、能创新、能发展"四会、四能"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四层次、四模块、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化、教学队伍职业化、教学资源整合化、校企合作融合化、第二课堂"三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等"六化"在内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