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身体的维度出发,揭示了西方哲学对“身体性”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其一,传统西方哲学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二元论的基本构架中,使肉体在意识哲学中一直处于一种隐匿和遮蔽的状态。其二,后现代哲学家用“肉体”来反抗意识哲学的独断性。展开了所谓的“哲学肉身化”运动,又将肉体以及与肉体相关的一切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上这两种哲学在“身体性”问题上仍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独白式”的主体性哲学,而要真正解决“身体性”问题,只有坚持的一种“身体间性”维度的现象学精神,才可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完美之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新现象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学,或者说,它的总主题是什么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新现象学的基本任务、主导论题和方法原则三个方面的简要阐述,将其界定为生活经验现象学。生活经验是整个新现象学研究的对象领域,贯穿于新现象学的主要论题和基本内容中,成为新现象学理论大厦的基础。生活经验是身体直接感知到的、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初性的,因而新现象学又不是主观性哲学。  相似文献   

3.
身体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在某种意义上,整个西方哲学和美学史就是一部身体由“缺席”到“出场”,再到“登堂入室”的历史。身体美学的出场,无疑是对柏拉图以降,经中世纪宗教神学,至黑格尔以终的身心二分、扬心抑身的哲学传统的一种反思与纠拨。尼采、梅洛-庞蒂等现代派哲学家反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为身体正名的努力,对身体美学的学科建构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身处后现代社会的福柯、费瑟斯通等思想家对权力话语之于身体的宰制,身体与消费文化的共谋关系之思考,加速促成了身体美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新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可感的身体、身体的动力机制、情境、原初当下和展开当下、气氛、主体性,其次介绍了新现象学对若干心理疾病的解释:身体动力机制、个体情景和主体性的紊乱。在新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将现象学与心理治疗以及认知科学相联系的合作方式。新现象学提供的动态化和主体化人类图景,可以成为理解、探索和治疗心理紊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现象学的情感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国哲学家施密茨提出的新现象学情感理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1)把情感理解成客观上把握到的具有空间性的力量、气氛;(2)从身体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感情、情感;(3)关于情感的空间结构,即把空间区分为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或叫相对位置空间和绝对位置空间)。施密茨关于情感、表情及其理解的理论,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杜撰。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世界(环境)中安置的努力则使生态学获得了现象学的支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范式,也须要批判性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7.
语言、事实与心灵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困扰着语言哲学家们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素提出了原子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图象论,奎因提出了观察句理论.他们都是在理性主义二元论的层面上,力图在事实和语言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但在现象学构成论或者超二元论观念看来,语言、事实与心灵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有一条先验的通道.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维特根斯坦与部分现象学者看到的是它们的内在关联,奎因看到的是它们的外在关联.而麦克道威尔因为看到的只是内在的关联,于是就打算取消这些哲学问题;但是他忽略了还有外在关联这一重要的事实.本文试图从问题的内、外关联两个方面阐述原初句理论,并证明它就是语言、事实与心灵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西方相关理论的映照下,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身心关系理论的不同形态,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倾向于朴素的身心合一论,较少由理性分析推到极处而有的身心分离为二个实体的学说;大都在身心合一的前提下讨论身与心的互相影响,且在身心二者中更重视心的作用。并且因为气本论的传统, 大多数哲学家将精神活动归结为气的自然作用,且在修养中加入道德的、艺术的意味。这使它在整体上呈现出浑全性、对心理活动挖掘不深且将心理活动自然表显于语言和行为的现象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心灵哲学的两大领域,即本体论和认识论中,身心关系和他心知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产生了哲学行为主义、同一理论、功能主义以及属性二元论、实体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方面二元论等身心理论形态以及众多假说。本文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认为对他心的认知具有现实可行性,他心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心身问题或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关于心理的东西(the mental)的本体论地位,本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西方认识史上,先哲们对这个问题分别给予了缜密思考后的回答。本文首先回到西方近代心灵哲学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心灵观,从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说起,分析其内在逻辑矛盾产生的根源和面临的困境,再集中探讨与笛卡尔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对其观点的改进或改造,并逐一做出梳理和短评。  相似文献   

11.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作为与萨特同时代的法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主要观点是引进了身体作为桥梁,弥补了二元论与纯粹的经验主义的缺陷.人与世界接触后,便是人的身体所反映出来的表现性.身体的表现性在对外界的反应,以及人的表现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所起的作用,是很值得探讨的,在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康德主义者顺应着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利用新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不仅使得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且构建了新的哲学学科:符号哲学。符号哲学的确立,不仅是哲学领域的开拓,而且也给德国和西方的文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和思维工具。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之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而程颐的“理由心上得”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至于张载的“内外合”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做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15.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批评儒家思想视野狭隘时,《庄子》依据的是"以道观之"的大视野。《庄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道的体现,并把闻道的方法托付给个人心灵;由于道难以把握,从而导致人的自然之性的含义相应地难以确定。在批评儒家仁义主张及儒家圣人"伤性殉物"时,《庄子》推崇"全身葆性",依据的是对"道"和自然之性的一家之见,这是看待"道"的小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的主流中,理性是心灵实体的功能,是普遍的、非历史的、非社会的,是与情感相分离的。这些关于理性的观点,都是脱离身体来说明理性。实用主义从哲学上批判了脱离身体和情感的理性概念,并阐述了理性的集体性或社会性。当代认知科学的种种发现表明,理性是身体的一个属性。西方传统哲学归属给心灵结构的那些先天的和先验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人的身体的生理-物理结构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