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咏梅诗词大兴 ,形成了空前的咏梅热。宋代咏梅诗词的总量 ,是此前历代咏梅诗词总量的47.6倍。宋人热衷咏梅 ,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宋朝国势不振 ,生活于忧患中的人们从梅花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二是宋代理学的振兴和士大夫追求道德的完善 ,梅花成为比德的最高境界 ;三是宋代园林的兴盛和艺梅时尚的风行 ,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至尊之花 ;四是涌现了像林逋、苏轼、陆游这样的咏梅大家 ,对咏梅起了示范作用。宋代的咏梅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梅文化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财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65-67
陆游创作宫怨诗词是有情感基础的,即爱君爱国思想。陆游的宫怨诗词正是在爱君爱国思想的统摄之下,成为了宋代具有批判精神的宫怨题材诗词的代表。在这种爱国爱君思想的指引下,陆游的宫怨诗词批判了摇摆不定的抗金信心,驳斥了屈辱妥协的“和亲”政策,抒发了壮士愤慨,表达了壮士豪情等。当然,陆游的宫怨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5.
提出毛泽东诗词创作史“长征诗词创作”命题,其开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6年,开篇之作是《清平乐·会昌》,终局之篇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共创作词9首、诗3首。分析长征诗词创作与红军长征相辅相成的4步路程;论述长征诗词诗意创新:描绘中华山河新画,塑造中华巨人和民族群英形象,筑建长征精神;评价长征诗词创作文学史意义:使杰出革命诗人毛泽东成为中华民族一代诗魂 相似文献
6.
试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创作诗词,始于1901年,终于1976年,一生赋诗填词大约118首,现存诗59首,词36首。毛诗词创作史分前期(1901年至1949年9月)和后期(1949年10月至1976年)。在这个分期基础上,再细分为六个更具体的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7年,十年“文革”时期。毛泽东诗词创作历史的特点是:前期重点攻“词”,后期侧重攻“诗”;诗人政治处境决定其诗词创作兴趣浓淡,其一生政治上的两次探索带来诗词创作上的两次高潮,其一生政治活动上的两次高潮又同时使其诗词创作转入低潮;两次创作高潮在毛泽东诗词创作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没有它们,就没有大诗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8.
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9.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邱鸣皋先生的<陆游评传>从思想家的角度研究陆游,自新创说从宏观角度将历史背景与作家作品结合起来,透过作品观照其思想,深刻揭示了陆游思想和成长的历程;传论结合,夹叙夹评,对陆游的爱国思想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广泛收集和深入考证有关文献资料,考证辨析澄清了不少以前较模糊的看法;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诗人还原成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思想主流.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意象?如何立意与取象?如何使意与象巧妙融合在一起?弄清这些问题,对于鉴赏古典诗词。指导令人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诗词题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形成,与欧阳修对诗词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研究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对理解北宋前中期诗词分途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风格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身内在属性。这种内在的属性表现为风格的稳定性、发展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审美性。风格具有稳定性,但并非说诗人的风格一经成熟定型后,就永远不会变化。诗词风格的各种属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在诗词创作中 ,人们常常感到言不尽意 ,便在语言和意绪之间插入一个“象” ,通过立象来传达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因此便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映现 ,形成了意、象、言的三个艺术层面。诗词的这种含蓄蕴藉给接受者留下了广阔的体悟空间 ,鉴赏者必须积极地主体参与 ,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感情去破译诗词中的“象” ,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内含。 相似文献
16.
17.
当代旧体诗词边缘化显而易见。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学要重视和关注旧体诗词创作,引导它朝着一个好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恢复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不能让这种美好的艺术表达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毛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舍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诗词与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是有宋一代的时代文化风尚,话本小说娱乐功能的选择,诗词本身的怡情娱乐功能等原因共同合力的结果。诗词与话本小说相结合的文学功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小说通过引用诗词,提高了其文体的表现力,使小说更好地适应着社会实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诗词因为小说的表现需要而突破了其功能与题材的限制,使诗词的取材视野深入到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去,吸收了世俗文化的营养,而变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20.
忧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调。从《诗经》、《楚辞》以降,我国古代诗歌无不贯穿着一股对个体人生、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患情绪。而这又尤以唐宋诗词最为浓厚、深沉和细致。在唐宋“忧患”作家群体中,除了众多男性作家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以外,还有不少女性作家。在宋代文坛与李清照齐名的女作家朱淑真就是其中一个。朱淑真因婚姻不幸,“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朱淑真的诗词,隐含着一条从忧己———忧生———忧世不断升华的忧患意识链,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她的心灵踪迹和情感历程,进而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