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形态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理论界过去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形态定义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这个定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他们说: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直接根据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过:“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类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随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形成,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国家、法权和宗教、哲学、艺术观点等上层建筑。随着封建制经济基础的产生,封建地主的专政、封建伦理及其他观念的统治亦相应地建立。赉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起来后,也要求有自己合适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他思想观念。作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思想战线上革命,同样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3.
一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伟大著作,正确的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精神,是分析现阶段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的唯一准绳。首先,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探讨。前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将原来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局面,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居于统治的地位,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基本建成,经济基础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亦基本解决;同时耸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领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基本上相适应与相一致的状态,这是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方面。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都这样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和达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①教科书、小册子是这样写,哲学辞典是这样解释,课堂上也是这样讲。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定义来看,我觉得,这个定义只概括了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即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包括各种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的统一体。然而,这个定义没有明确:第一,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根源性。在这个定义里,只用了“社会的”三个字,究  相似文献   

5.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适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用人。而用人的核心问题又在于是否有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干部制度。如何加快干部制度改革的步伐,使之尽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呢?笔者认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上下功夫是其中的关键之一。(一)树立竞争意识,实行“相马”与“赛马”相结合,重在“赛马”选才市场经济最…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包干到户”作为一种深受贫困地区农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不仅激发起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关系方面引起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着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干到户”究竟对上层建筑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我认为在比较普遍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鲁西北地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变革: 第一,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了较快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不时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干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不够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的有效运转,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必须协调一致,并如同一方向起作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客观上需要法制保障,使得市场商品交换得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五月中旬,重庆市哲学学会,召开了一次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会。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哲学和政治的关系与会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论述,一致认为:政治和哲学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通过政治、哲学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的”。具体来说:1、在政治对经济的关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经济的反作用最集中、最直接、最明显。2、在哲学对经济的关系上,由于哲学悬浮在离经济基础较远的地位,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往往需要许多中间环节曲折地表现出来,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同经济基础有直接的关系。3、在哲学对政治和对经济的关系上,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最高点,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对全部意況形态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任何政治观点、政治设施、政治活动,都是在一定哲学的指导下制订的;由于哲学和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不同层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社会分工与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只是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来说明这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相适应”是基本的,“不相适应”是非基本的,由此而产生人民内部矛盾。如果进一步追问:  相似文献   

13.
“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此话在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改革的社会,因为它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有矛盾就要改革,不改革生产就不能发展,人民就不能富裕,国家就不能兴旺。就以体制来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如果不改革,“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①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些对改革缺乏紧迫感和责任心的人,应很好地体味一下这番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在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并从历史观、真理规、价值观的结合上.实现了三个“冲破”、三个“坚持”:冲破“上层建筑决定论”的误区,坚持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冲破“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坚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冲破“完全超越论”与“补课论”的误区,坚持辩证决定论,从而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虽然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但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  相似文献   

16.
杨献珍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针锋相对的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这一谬论已经受到了一些同志的批驳,本文对此不拟详作评论。杨献珍同志在散播“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同时,又提出了所谓“单一上层建筑论”。他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那  相似文献   

17.
上学的时候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给自家房子做装修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装修这件事情上,“经济基础”就是你的装修预算,大部分时候,你的预算都会超支,原因很简单,你会想好不容易装修一回,为什么不一次到位?而“上层建筑”就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谓“装修风格”、“装修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不仅明确地把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两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且指明了两对基本矛盾的不同地位及其辩证关系;同时,对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科学的阐发,不仅指出了一般情况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且进一步指明了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但史学界有些同志却认为“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经济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我们认为,主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的观点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2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问题之一。回顾二十多年前学术界对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那场争论,不仅可以使我们在如何对待学术争论的问题上总结经验;也可以在加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理解上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