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陀的《果园城记》以一种悖论式的情感方式透视中国民族的社会文化性格 ,将以“果园城”为代表的小城世界的思考引向历史的纵深 ,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的果园城最终的弃诀正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 ,而这种情感的流露作家常常是借用对时间这一潜在的小说主人公的处理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果园城记》是师陀先生的代表作,以18篇小说连缀成集,抒写了日常中浮动着无常的小城人生。平静的日常以习惯窒息着人的生命,时间的无常又带来历史与命运的无奈悲情;原本无常的想象在小城人的叙述中也成为日常。面对以上日常与无常的悖论,《果园城记》展现了小城貌似平静下的大变动,以及时间与历史的无情。师陀以此完成了对破碎旧梦的追寻与失望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有些果农习惯在果园四周栽植许多林木,这种做法未尝不可。但应注意为果树选择好“邻居”,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果园植树应做到“五不植”。一不植槐。洋槐树虽然材质好,生长快,又可作为果州的围墙保护果树,但将洋槐树栽在果园周围是不妥的。这是因为,洋槐极易招引椿象,危害果树、  相似文献   

4.
百果园     
潮阳市谷饶镇径脚村,被人们称为“百果园“,当我慕名而来,步上村后山坡,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在眼前展开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杨梅树上梅红点点,采摘杨梅的村民欢声笑语,荔枝树上结果累累,一串串的荔枝即将成熟,橄榄树上不时飘来阵阵花香,低矮的油甘树一颗颗淡青小果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亮……“百果园“名不虚传!径脚村地处粤东小北山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活动根据地。这个只有1300多人口的山村,昔年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多数村民靠割山草为生,生活贫困,是远近皆知的“山草寨“。“山草寨“怎样变成“百果园“?村委主任朱文成深有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之初,在研究如何发展山村经济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从本地实际出发,认为靠山吃山,发展果林业是改变山村面貌的重要一着,把  相似文献   

5.
亳州城的东南角.有一块苗圃地,园里有国内著名的“中华寿桃、早风凰桃、山东水蜜桃、安农水蜜桃”等30多个桃品种,还有美国的红提、美圉甜油桃、日本冈山樱王、意大利早红提等20多个其他品种,被众人称为“百果园”每年的入冬和初春,  相似文献   

6.
重庆远郊的缙云山,有一个绿色的果园,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盛开着绚丽多姿的鲜花,结满了丰硕甜美的果实,也哺育出了青年女诗人傅天琳的果园诗。  相似文献   

7.
李张锁 《小康生活》1996,(11):25-26
冬季是果树的冬眠期,果树的害虫也潜伏在适宜的环境里越冬。因此,果园的冬季管理应着重做好:土壤深翻和病虫害防治之两件大事。其做好了,会起到翌年画半功倍的增产丰收之效果。深翻园地的方法,时间和好处。(1)果园地深翻的方法:初冬耕翻果园,就是把表层土壤、杂草、病果、落叶等翻埋到下层,又把底上翻到上面。且  相似文献   

8.
我家屋后与山根之间是一片果园,里面有几十株杏、梨、枣、山楂……夏天的一个清晨,大花狗的狂叫声把我吵醒了。我跑进果园里一看,大花狗正对着地上的两个刺团团怒吠。啊,夜里栅栏门没关,竟钻  相似文献   

9.
艾柯 《今日南国》2010,(13):45-47
“禾苗返青了,赶鸭子上架,你去吗?”广西柳州一家名叫“土生良品”的餐厅不时会贴出这样的海报。到了周末,城市里的家长便带上孩子去乡下养鸡户家里的果园“捡土鸡蛋、吃农家饭”。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通过对小城记忆的再加工,经过情感的过滤,借助小城的不同场景,逐渐铺开小城细民的群体文化心态以及小城文化的多样表征。在这些小城文化中,汪曾祺表现了小城世界的“真是”境遇,礼赞了小城之子的至善品格,挖掘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存在。这也是汪曾祺小城小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结果,生产要素组织成本最小化的规律,导致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城市病”的内逼和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的外引,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田园城市”理想在后工业化时期得到广泛的响应。成都市的统筹城乡进程是对效率约束下城市化模式的调整,是对城乡资源从公平角度的重新分配,是对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提前布局。  相似文献   

12.
麦克尤恩的首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讲述了发生在4个孩子身上的变态的恐怖故事。麦克尤恩在书中详细阐释了"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及目标指向,使"水泥花园"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麦克尤恩通过该意象表达了他对当代都市文化的认知和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当代社会的多重困境的深刻思考。文章从"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水泥花园"中的生存境遇及其本质内涵入手,对"水泥花园"所蕴含的都市文化批判思想进行探究,旨在精确而深入地把握麦克尤恩的思想精髓及其作品中的都市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文化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人类社会和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时空维度,成都市作为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在取得“六个一体化”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是对既有城市概念的革命性颠覆,并指出文化理念是其建设的关键,需要大力进行文化的“六个一体化”建设,以确保中国特色、成都特色建设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中发挥地方高校的独特优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作为成都市属的地方高校成都大学,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全力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三大功能,及时调整实践策略,变革方式方法,早研究、早规划,大胆创新,踏实做事,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园林作为城市的孪生姊妹 ,乃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现象。这个现象 ,不仅是人类智慧及其创造力的结晶 ,而且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高层次追求。本文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 ,论证了园林、城市、文化三者的关系 ,揭示出“园在城中 ,城在园中”这个富有特色的发展趋势。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等开发区 ,由于钟情文化、特别是钟情绿色文化 ,因而创造性地营造起一个集生态与文态于一体的大环境 ,走出了一条建设有园林、城市、文化三位一体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英语“花园小径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词性、句子结构及语言理解等方面来分析复杂而有趣的"花园小径句",通过对各类"花园小径句"的讨论,探讨了如何巧妙运用"花园小径句",为语言生成意义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从陈铁民先生的现场求证和研究结果来看,唐代《辋川图》和《辋川诗》中的许多景点都不在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的范围之内。国内园林史学界将《辋川图》和《辋川诗》中的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证明“辋川别业”是“别墅园林”或“郊野园林”的证据并不能成立。该文通过对《辋川图》中“辋川居所”与城市园林在“私权边界”、“主人身份”以及周边“自然山水的人工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辋川图》中的辋川居所不但在空间结构上与城市园林有着明显不同,在逻辑关系上也不应被划在园林的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9.
园林化城市之植物造景要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原则,坚持空间形态规划;从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植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从本土化、统一化、动态化、功能化、经济性的方面,结合园林化城市植物造景不同区域的特性,来实现园林化城市的植物造景.  相似文献   

20.
"后花园"作为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其义涵已非纯粹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所能涵盖。作为传统秩序的逸出,"后花园"是多重双向对生因素交织而成的"临界空间",是闺阁女性超越现实秩序加诸其身之种种限制的凭依。但性别差异下的男性写作却更多消解了"后花园"之于闺阁女性的自由想象,而演化为一种"猎奇"心理的满足、"常态"生活的补偿与对作为潜在威胁的女性力量的规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