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杜梨 《可乐》2008,(7):41-41
常听人说,干什么要像什么,还说:"像不像,三分样。"仔细想想,这话真能蒙人。像不像不在表面,而在内里。真正的行家,哪有工夫装扮自己。唱戏的就要身穿甩裆灯笼裤,眉眼上残留点儿油彩?当领导的就要打扮成泥胎样,说话拿腔捏调?搞摄影的就要穿件到处都是口袋的背心,扛着三角架,  相似文献   

2.
正每当听到某人学古论今地讲话,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每当看到某人的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有人会背很多古诗文,于是有人说:这个人有学问。有人能记住不少字典上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人有学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算不算学问?算,但这是书面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用?有用,但仅限于某些场合的说话需要和某种情景的写作需要。学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认为,知识、技能是狭义的学问,创造、发明是广义的学问;读书求知,是学狭义的学问;人生处世,是广义的学问。我们不妨看看周围,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得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没上几年学,但很通人情,生活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善解人意,仕途平平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了“活法”概念。卢埃林认为:法律是官员关于纠纷的行为;弗兰克认为:法律并不是“书本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活法”概念向人们揭示了:影响人们行为、决定司法审判的不仅只有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成文法和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所创之法(判例法),社会现实的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甚至人们的感觉情绪都对法律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活法”将“法律”概念泛化,与其他社会规范混同;法律的“意义”并非必须期待“活法”来填充,现行法(实体法)已具有“先决强制力”;官员行动并不等于法律规则本身,而只是适用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成才与就业》2012,(Z3):56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油条哥刘洪安"……最近,"最美"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人们的无限感慨。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吴斌在身受重伤的生死时刻,依然用完美的驾驶操作,保护了车上24名乘客以及高速路上更多人的安全;张丽莉奋不顾身抢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  相似文献   

7.
审计署更像一个总能拿到猛料的新闻媒体。审计出来的“失误”可以改,可以不改;可以宪全改,可以部分改;可以马上改,可以慢慢改。只要审计署还一直充当政府工作公开透明的领头羊,李审计长的明星效应就还得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黄观鸿 《社区》2004,(3):14-14
2003年8月,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组织低保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低保人员的特长,将公益劳动的过程变成低保人员相互教育、回报社会的过程,培养了低保人员的奉献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低保人员的积极响应。长期以来,民政工作者在开展城市低保工作时,为了防止有人企图钻空子,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公正、公平、公开”地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各地基本上都将拟纳入低保的家庭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这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程度地保证了低保对象该保应保,另一方面将这些家庭的困…  相似文献   

9.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10.
本刊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来信来电,询问社区建设的有关知识、问题和政策法规。有些询问内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释疑解惑,推动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特别增设了社区咨询栏目,邀请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回答读者的提问,欢迎广大读者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2.
苏黎士大学教授奥特(W. Ott)是西方最著名的法理学家之一。他著有许多批判分析法律实证主义方面的著作。按照奥特的话说:法律实证主义“是在根据情况而变化的经验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并与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均无关的范围内,对法的概念作出定义的理论总和。”这是广义的法律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3,(5):65
乙肝两对半检测,是指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指标的检测。它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这5项。所谓大、小三阳是人们对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俗称,并非医学名称。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是指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为柔石的小说《二月》,写了一篇序,叫《〈二月〉小引》。叙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这段话幽默而又风趣,乍看一遍是不容易理解的。有些评论《二月》的文章,在分析肖涧秋时常引用这段话,但对原意都避而不解,有的作了一些解释或分析,但不中肯,我认为甚至违背了鲁迅的原意。如把“大齿轮”理解为社会,或“火热的革命斗争”,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由于肖涧秋没有走向社会,没有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因此悒郁、苦闷,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15.
《异议》杂志联合主编作者同一位哲学界专家试图通过探讨寻找事物的本质。 作者:这篇文章或许是错误的。人类文化是如此的多元化,怎么会只有一个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3,(6)
城市社区的改革催生出社区警务的理念与实施。虽说社区警务是“洋为中用”,“引进”时间不长,但在我国却是进展迅猛。什么是“社区警务”?说白了,“社区警务”就是警务工作围绕社区安全做文章,从“防”字上入手,未雨绸缪,充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弗雷格关于自然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弗雷格的逻辑方向转为生活方向的思想。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事例的分析,发现自然数1的本体论含义是,与有限性和连续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人老干什么?也就是“老有所为”“为”什么?依我看来,两个文明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三百六十行,行行业业中都有老人在所为,大至科学家,小至擦皮鞋;武到干军事,文到写文章;还有公干为大家,私干为小家,老人皆有为,夕阳美如画。除了身体条件实在为不动、干不了事的外,大多数老者仍有为。 人老干什么?当然要干好事、干正事,干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家庭及下代的好事、正事。当然不能干、不该干有害于人民、有害于家庭及下代的坏事、邪事,更不能干违法犯罪的事。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干什么”的三种意义:询问某人做什么事、某物某行为的作用和某人做某事的动机;同时指出“干什么”常可以用表示原因的“为什么”替换,但如果该原因与主观动机无关,那么就不能用“干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