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 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对辛亥前后复杂的历史状况的深刻洞察与揭示,然这些言论却不可以拿过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关注“人心”或者说“国民性”的问题,绝少从制度层面看待中国道路问题。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在制度上或者说程序上结束了皇权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基础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鲁迅的很多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和阐释着。其实,这样的理解和阐释既包含了对辛亥革命本身性质与任务的误解,也包含了对鲁迅此类小说本身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黎元洪与辛亥革命李存朴辛亥革命以推翻二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名垂史册。但辛亥武昌首义的领袖、当时被誉为民国“开国三杰”之一的黎元洪,却常常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从“床下都督”到“泥菩萨”,从投机革命到破坏革命,几乎一无是处。本文试将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轫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地点、时间均表明鲁迅与光复会的革命活动息息相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鲁迅早年对光复会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后来分析中国社会和坚持战斗的重要依据,加上鲁迅早期所创作小说的素材,大多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4.
重读《范爱农》是为了重新认识有计划的个人史写作,如何处理作为背景或事件的社会政治史。“信史”这一晚清至民国重要的学术思想问题深深扭结在鲁迅文学作品中,《范爱农》所呈现的记忆与遗忘、纪实与虚构是鲁迅对于这一问题的独特回应。《范爱农》内容涉及范爱农的个人史、辛亥革命史实以及晚清革命会党光复会的历史。其中,对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如何择取和改写,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价值提炼和认识历史的方法。重读《范爱农》不仅为了呈现文本的丰富性,而且是对深嵌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中的、自身包含着复杂张力的鲁迅文学的一次回溯与再认。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光复会领导人,如蔡元培、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研究较多,而对陶成章的研究却很不够。长期以来,陶成章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很不公正的。1912年蒋介石暗杀了陶成章,因此,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陶成章成了研究的禁区。陶成章曾与孙中山有不同意见的分歧,发起过“倒孙风潮”,在南洋重组光复会,积极倡导与孙中山在沿海起义不同的“中央革命”,被认为是“分裂”革命组织,削弱革命力量,干了“亲痛仇快”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也未给予陶成章公允的评价。在辛亥革命的先烈陶成章遇难85周年之际,谢一彪…  相似文献   

6.
1910年初,光复会重组于东京.通过论述重组的原因,叙述了光复会重组后的组织系统原则,光复会在南洋的活动和蓬勃发展情况,并论述了在辛亥武昌首义后的赫赫之功.表明光复会新旧部人都是大有功表见于天下的,光复会是我国辛亥革命期间有着辉煌历史的民主主义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7.
近代绍兴辛亥革命之先烈中,关于秋瑾、蔡元培,徐锡麟的思想多有论述,唯有陶成章少有专文论述,究其原因有三:一、认为陶烈士生前曾一度与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有分歧,甚至说他“倒孙”;二、陶成章是被蒋介石刺死,谈及陶烈士恐碍祖国统一大业;三、不少学者认为同盟是正统的,而光复是非正统的。特别是对陶成章重建光复会看法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进而复辟帝制,改元“洪宪”。然而为什么要改元洪宪?其含义是什么?此短文各予说明。辛亥革命的旗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族主义。然而包括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在内的革命者对此都曾有过不正确的认识,民族主义即是反清复明,恢复汉人的统治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组织或运动。最明显的是与革命者有密切联系的洪门,或称三点会、三合会。这些称呼都与明朝的第  相似文献   

9.
论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多方面准备,而对武昌起义却缺乏直接领导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同盟会进行多方面准备的结果。为适应统一领导全国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的需要,孙中山于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了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建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秘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随后又将这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闻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具备着特殊的意义,其话语内涵早已超越了历史中的辛亥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却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解决的冲突:一方面几乎全盘性地去批判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却从情感与道德立场肯定辛亥革命中某些积极的因素。同时由于鲁迅个人无意或有意的选择,使他所建构的辛亥革命想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呈现出如下两大特征:一是刻意地去弱化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力;二是过度责备辛亥革命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2.
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是紧密相联的。阿Q革命发生于辛亥革命之中,也只有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变才会促成阿Q 这样的“革命”。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阿Q 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特别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弱点和缺点,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中,华侨起了很大的作用。孙中山曾经说过;“华侨有功于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这些革命的华侨、有工商业资本家,也有更名的工人和小工商业者。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的肮脏气,迫切希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但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  相似文献   

14.
民元记忆是鲁迅确证民国认同与再造伦理图景的重要凭借。在《范爱农》的书写时刻,即将奔赴"革命策源地"的鲁迅再次召唤青年时期的革命记忆,试图从中汲取教训,改造民国,以作为见证者的"我"与范爱农相遇的六个时刻为支点,建立起"我"与秋瑾、徐锡麟、范爱农等牺牲者/受害者的关联,用带有体温的个人记忆,改写了贫血的官方历史书写,丰富了革命的集体记忆,赋予了牺牲者以神圣性,从伦理的角度反思了真正的革命人的资格问题。在给受难赋予意义的过程中,受害者的生命价值得以尊重,他人优先的伦理图景便被召唤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多关注西方因素对中国的影响,而往往对中国传统因素在辛亥革命中起到的作用重视不足。事实上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发生阶段与后辛亥时期,诸如“杀身成仁”、“和为贵”、“正统观”等中国传统因素对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文试将辛亥革命融入中华文明史中,以中国传统因素的视角来解读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7.
光复会曾是近代中国与兴中会和华兴会并列的三大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一,由于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曾被蒋介石所刺杀,导致光复会解体,因此,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光复会的历史遭到漠视.光复会的领导人章太炎和陶成章曾与孙中山有过不同的意见分歧,发起过"倒孙风潮",倡导与孙中山所钟情的沿海起义不同的中央革命,重组过光复会,被认为是"分裂"革命力量,干了亲痛仇快的事,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也未给予光复会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光复会与浙江会党关系十分密切,光复会对会党的联络、吸纳远胜同期的其他革命团体,而会党对光复会的影响也远较其他革命团体大。光复会“反满复汉”的纲领是受会党影响提出来的,一批会党领袖加入光复会并进入大通学堂学习,使会党成员的革命觉悟和军事素养有所提高,也使光复会有了亲密的同盟军,为其发动反清起义,光复浙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会党自身的狭隘、散漫等局限性以及光复会对会党改造的不足,也对革命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不同人士对其有不同的评论,然而却少有人研究民国佛教界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该文以民国时期佛教界对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评论为视角,来考察佛教界眼中的辛亥革命,并浅略分析其评论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竞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