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陈新汉 《江汉论坛》2014,(5):100-109
马克思"人体解剖"文字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联系,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自我评价对于主体的自我肯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权威评价和社会民众评价是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在自我批判中,主体揭示作为客体的主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否定意义并予以反思,从而在忧患意识中体现为一种进取精神。社会自我批判与社会自我评价相比较,具有更强烈的深刻性和实践意识。人民的社会主体作用体现在社会自我批判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及其相互作用中。由此,人民主体意识就成为"至尊的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自我批判,由此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先是"自上而下",然后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把社会转型理解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所经历的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这是我国社会自我批判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确立人民主体意识中深化社会自我批判,就需要把人民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自我批判中;而且体现"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批判中,后者对于数字化时代尤其如此。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决定了社会自我批判的深化,既需要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中促进个体自我觉醒;又需要在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使人的世界"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3.
不能把"Humanism"译为"人文精神"。作为动词的"人文"是使人成为主体,体现自由的作为"类活动"的实践;"精神"是体现社会主体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作为实践意识积淀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尖锐化以社会危机形式呈现出来,在具备主客体的特殊社会条件时,人文精神就以与社会崩溃时期不同的社会自我批判形式生动地展开。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两个环节中,"自上而下"态势的国家权威批判活动和"自下而上"态势的社会民众批判活动中都有"世界历史个人"把上层和下层大众中"内在的‘精神’"由不自觉带到自觉,从而使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人文精神赋予社会自我批判以"势"。人对"势"的能动性体现在"顺势""乘势"和"造势"。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别与社会自我批判两个环节中的目的设定和方法选择联系在一起。当作为"用"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背离作为"体"的人文精神时,异化就发生了。价值理性异化比工具理性异化的危害更大。社会主体,尤其是其中的"世界历史个人",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人文精神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异化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4.
5.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就是要准确把握人民是改革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这一科学内涵,遵循个人主体与社会总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意识与改革客体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与凝聚共识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导向意义、凝聚作用和评价功能。只有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全过程,才能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涵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以人民现实的社会生活为立足点,积极扬弃理性国家观的抽象虚幻色彩,尝试跃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囹圄,走近面向人民的唯物主义立场。在厘定与辩证黑格尔国家学说过程中,马克思把人民主体的价值向度内化为具有批判和超越特质的逻辑引线,将人民主体的思想意蕴具体地融入其对黑格尔国家制度、国家行政与国家立法的话语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首先,马克思通过追问国家制度本质,得出国家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并推崇民主制;其次,马克思揭露官僚政治的伪善面相,认识到国家行政"在更大程度上属于全体人民";再次,马克思复归国家立法的价值旨归,主张立法权应"代表人民,代表类意志"。虽然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对人民主体问题的思考存在客观阈限,但这并未阻滞马克思思想实现进一步跃迁,反而为他接下来《德法年鉴》时期思想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 ,着重研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形成其人民主体观。他的人民主体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是为人民服务。从这种主体现出发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毛泽东致力于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实现人民主体性的实践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因此 ,我们必须深刻地领会和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观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已经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协同共进的基本共识。单从改革的社会路径来说,如果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重关系,而由此决定的改革步骤则具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步,着力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惠及民生;第二步,着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组织的培育促进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建设,最终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此之中,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既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也是社会建设的瓶颈;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则是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改革的兴起是社会现实内在的不合理性和合理性矛盾运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逻辑"是通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反思.今日中国,时代的逻辑主题未变,改革大业远未完成,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自觉地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逻辑,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谋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理论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指导现代化建设,理论界围绕"人性及其异化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对广大社会成员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强弱、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强调公正与私行的对立,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认为社会公正应是圣王国君和各级官吏的基本道德。实现社会公正,一是法制的作用,行公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可靠保障;二是最高统治者国君的作用;三是以官吏选拔方面的公正公平去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5.
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农村基本的土地占有及经营制度.其显著特点是条块分割.这种交错分配的土地占有及耕作方式是当时生产力务件下通过轮空休闲来恢复土壤肥力所必要的.但中世纪晚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其弊端日益显现,圈地运动逐渐兴起.圈地制代替敞田制是英国土地制度重大而又成功的变革,推动了土地占有及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而对英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详尽的考察,为我们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某些启迪和鉴戒.  相似文献   

16.
化学和物理学是推动20世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导科学,两者协同创造并提升了工业及其信息科技,支撑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今天,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正在融合成为生物技术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力量,它将极大推动21世纪经济的发展.有史以来,人类可能第一次面临这样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机遇、挑战和风险,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朱丽霞 《江汉论坛》2004,(4):131-133
本 文 揭 示 了 农 村 人 民 内 部 经 济 矛 盾 在 新 时 期 的 主 要 表 现 ,分 析 了 经 济 矛 盾 形 成 和 发 展 变 化 的 主 要 原因,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正 确 处 理 农 村 人 民 内 部 经 济 矛 盾 的 主 要 对 策 。  相似文献   

18.
杜玲 《北方论丛》2006,(6):86-89
雍正帝的社仓政策目标明确,轮廓清晰,推行得当。建立一个民间仓储体系,以便削平丰年歉岁之间的食物供应波动,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稳定可靠的食物保障,有赖于官方的倡导。在官方的动员下,民间的有力之家通过谷本的捐输,推动了社仓的设立。民间的动员也是社仓日常运行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全球化、大众化的时代特质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高校法治机制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契机.学术权威、行政权力和社会力量在高校权力格局中的此消彼长的博弈衍生出三种高校治理模式类型,各自优劣掺半,唯有进行法治机制的规范衡平才是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