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名校长与近代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名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精神也因这些名校长的办学理念而得以发扬光大。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北大、30年代的清华和40年代的西南联大可谓是中国大学精神的三座里程碑。从某种意义来说,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竺可桢等名校长成为近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化身。五四和民国时期,北大、清华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至今让人留恋。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所呈现出来的“名师教学”、“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更是近代中国大学精神在追求宽松的文化与制度和谐共生的环境下孕育出的结果。这对于当今中国如何办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校长的思考和行动,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3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临危受命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大力实施以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为核心的改革举措,积极改革与整顿北大,使一度衰败的北大重现生机与活力,其教育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博斯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北大学人,本文以海内外已公布资料为基础,并搜集了北大校内特藏档案,撰写了这篇文章,以资纪念。本文回顾了傅斯年一生与北大的密切关系,除了将傅斯年当年在北大读书期间的学业成绩首次曝光外,还对三十年代和抗战以后北大复校期间,傅斯年为振兴北大所做的大量建设性工作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任继愈1934年我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蔡元培校长已离开北大多年,我只间接地感受到了他的影响。现在零星地追记几件事。1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听罗膺中(庸)教授讲起北大首次招收女生的事。罗庸先生与冯沅君教授都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是...  相似文献   

5.
正苦难风流抗战爆发前的清华园,在清华子弟的回忆中,许多地方草高林密,灯影稀疏,夏夜里蝉鸣蛙叫,孩子们或上树粘知了,或下河摸鱼虾,充满田园野趣。然而,日寇入侵,山河变色,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撤退到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大。8年抗战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教学与科研不但没有中断,反而取得许多成就。这背后,教授夫人们的贡献非同小可。抗战末期的1943年,物价飞涨,为了改善家庭开支入不敷出的局面,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潘光旦教授夫人赵瑞云、袁复礼教授夫人廖家珊,合作生产小食品出售。三人的分工是这样的:米粉、食用色素等原料由赵瑞云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2日至5日于江汉大学召开的“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与会者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学术与抗战、抗战文学与文艺、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日本文化侵华及奴化教育、抗战时期的文化人物研究、抗战文化、抗战时期的报刊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展示了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文化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彭龙富 《可乐》2011,(9):73-73
抗战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迁至昆明,合并成西南联大。转学西南联大的李政道选修了叶企孙的电磁学课。虽然叶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幽默有趣.还吸引了不少外系的学生,但李政道只顾低头看书。  相似文献   

8.
经过蒋梦麟、邵裴子、程天放和郭任远四任校长的不懈努力,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立浙江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大学体制,不过在学校的内部治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936年竺可桢接任校长后,以母校哈佛大学为参照标准,借鉴洛厄尔校长推行的导师制,倡导博雅和精专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追求卓越;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在实施导师制时,提倡以身作则,训教合一,从而造就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袖人才。由此,浙江大学声誉鹊起,在抗战后期成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共合作视阈下的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联苏”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主要外交政策,对苏联文化的介绍也自然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使得“和共”与“联苏”相互关联。中苏文化协会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对苏联文化的全面介绍和研究,为国共在文艺领域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咪拉 《北京纪事》2009,(5):67-68
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95岁的女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在大陆还是个“新人”。殊不知70多年前,叶曼先生便与北京有着不小的渊源:时年20岁的叶曼,同时报考了清华、北大和北师大。在发榜的报纸上,她没有在清华的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却在北大试读生中看到了自己。  相似文献   

11.
任彦申 《社区》2008,(32):10-12
北大和清华无疑是中国两所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大学,而且特色鲜明,个性迥异,各具独特的精神魅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合并之风最盛时,有人曾建议把北大、清华合并起来,优势互补,文理兼长,认为如此必可组成中国高校中的一艘超级航空母舰,所向无敌。但这个建议遭到两校师生的广泛反对。的确,如果把北大、清华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大后方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战文学特殊风貌的典型代表.《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刊物.本文从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抗战文艺》入手,将全面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1942年以前)和后期(1942年以后),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究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小说人物塑造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清华原本是预备学校,虽有盛名,但学术起点并不高。南京政府成立后,当局为培养建设人才,知识界为实现学术独立,遂联手进行了一系列努力。清华是其中的典型个案之一。经过惨淡经营,清华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为近代化大学,并最终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1934年初步定型为止,清华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也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首要平台。清华的成长,对民国知识界也有重要意义。它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知识界的单极格局,促成了非教会大学的崛起,并与其他学校共同打造了一个富有弹性、活力与竞争力的知识共同体。在大学史上,清华的成长,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大学范型在中国的崛起,自此,肇始于美国的近代大学逐步强势,日渐取代德国式古典大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从国际上看,清华与北大等都已建成为远东顶尖、国际蜚声的名校。它们当时代表了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最高学术水平,并对日后的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与武汉抗战杜达山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是为关系抗日战争时局发展的武汉抗战时期。此间,我国少数民族激发了空前的救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用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以实际行动参加、支援武汉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中国少数民族反侵略斗争史...  相似文献   

15.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抗战时期国共领导权的历史考察,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充分的政治领导权和在陕甘宁边区的全面领导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抗战后期,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政治领导权意义随着抗战的深入而逐渐凸显,促使整个抗战领导权在国共两党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的诗歌曾经是抗战中最有力的"号角".诗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和爱国情绪,它们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抗战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特殊时空下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学现象.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阐述了抗战诗歌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了抗战时期诗歌的历史作用以及和平安定的今天重读抗战诗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华北大 华山论剑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对清华计算机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清华、北大“抢走”130名高分考生,在广东、江苏、湖南等许多省,因生源较往年普遍看好,两校纷纷临时增招扩招。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大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地区的小学教育吴洪成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之后,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党在敌后建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随之,抗战教育也建立和发展起来。在抗战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