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的建成与三年来开展的专业认证为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建设过程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教育系统的高度认可,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师范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有助于提升和助推我国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理念、教学技能培养、与基础教育协作、职前职后联通等五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家振兴教师教育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及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师范类专业认证与普通任课教师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的修订,也是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落地的关键环节。在修订课程体系与课程大纲过程中,英语师范专业与其他师范类专业一样,修订者可能存在困惑或困难。在修订课程体系时,修订者须遵循基于OBE的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修订,并特别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性,增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更新教师教育内容。课程大纲的修订须体现详实度和师范性原则,提升课程大纲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建立与师范性的联结。课程体系与课程大纲的修订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须根据产出的情况适时修正。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机构肩负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历史重任,需要深刻认识以下三点:高质量教师教育要以高质量教师教育机构为支撑,教师教育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力量;完善的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认证制度是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现代教师教育供给体系是构建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间的实力较量在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认证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机构是强师固本的重要场域。我国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表明,厘清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认证的逻辑内涵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我国教师教育机构是指参与师资培养与教师培育的相关机构,包括以师范院校为主、非师范院校为辅,中小学校幼儿园协同参与的所有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机构。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认证有着丰富的内在价值:从全局发展角度看,是提升教师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从教育主体角度看,是促进教师教育者队伍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是推动教师教育机构制度完善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认证应遵循的基本逻辑与流程:一是建立...  相似文献   

5.
教育实践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当前,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改进面临“全程化监控难”“有据化改进难”“系统化积累难”三大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应立足专业认证视角,探索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监控路径。具体包括:监控内容上,构建“融合型、一体化、分阶段”课程体系和“模块化、焦点化、创新型、进阶式”实践任务;监控保障上,从“功能多元、空间优化”等方面对实践基地进行优化;监控手段上,研发支持过程监控和资源累积的数字化平台。  相似文献   

6.
内涵式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地方高校内部资源科学配置、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培育特色的需要;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含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特色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学科实力、调整专业结构、弘扬大学文化、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7.
教学学术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与高校职能的拓展紧密相连.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面临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以及重科研轻教学的批评.地方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作为学术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调整集中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创设教学学术的制度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师范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其未来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给师范类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素质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师范类高职教师的现状,剖析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最后指出其对应的解决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治理高校结构失衡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来讲,形势的发展使转型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学生职业准入的重要制度,强调对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审核,其中包括工程伦理方面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工程实践活动和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释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规范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内容。借鉴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伦理要求,提出我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和工程教育的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全力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是由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层次类型、学生就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以建立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为平台,加大应用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为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教师从事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优化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整改提高阶段的重要内容.首先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调整好课程体系的结构;接下来才是对各类课程的设置进行巧妙构思,重点在重构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等.澄清“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比例”“课程设置的技术路线”等问题是调整好课程体系的结构的基础.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关键是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有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持续改进实践教学,引导其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增进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促进实践教学与各类别课程的深度融合;再次是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强化对实践教学的学术管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已日趋规范和成熟。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在不断修改与完善,尤其是在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表明其与其他会员国的认证标准已具有了实质等效性。本文逐一对照解析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探讨我国工科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师范类高校教育实践大多存在着教育实践模式单一、基地建设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教育实践定位过窄、中小学衔接教育实践缺位等问题. 目前,师范类高校教育实践的当务之急,一是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建立多级的实践教育基地;二是构建以"区县主城两级实践模式"为主的多级多样的实践教育模式;三是加强中小学的衔接实习,实行中小学全程教育实践;四是实习规范管理、评价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的教育战略,工程教育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标准,从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双重角度出发,以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更新、评价方式的量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论证了二者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方面的一致性,为本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从“政治性”和“科学性”两个维度来考量。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体现在“两个度”上:一是目标的客观达成度,二是教育主体的主观满意度。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拓展“政治-价值”内涵、“学术文化”内涵、“职业-发展”内涵、“实践-服务”内涵、“健康-幸福”内涵、“技术传播”、“质量-满意”内涵。其发展路径有:一是系统优化路径,做好顶层设计;二是要素协同路径,实现三个整合;三是特色取胜路径,打造特色品牌;四是质量监控路径,完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高校的工作重点要落实到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突出人才培养等中心地位上;另一方面,要适时提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制定完善的高校内涵式发展对策与措施,通过内涵发展保障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哲学即“哲学地思考”教育。“哲学的思考”包括哲学话语、哲学框架以及哲学思维等三种存在形态,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更富有现实意义。哲学思维至少包括“一分为二”的辩证逻辑、“刨根究底”的反思逻辑以及“正己守道”的规范逻辑等三个层面。教育哲学之于幼儿园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从哲学、方法论层面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指引。其中,辩证逻辑指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活动;反思逻辑引领幼儿园教师的自主发展;规范逻辑调剂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生活。基于此,从教育哲学视角出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构路径如下:朝向事物本身,辩证地看待保教活动;反思自我成长,增强专业发展自主性;为教育而活着,寻觅教育生活中趣味。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大潮中,教育这一传统行业的"改造"也被广大互联网企业提上日程。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教育则变得更加具有智慧和活力。作为教育主力军的教师怎样才能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浪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是一新的课题。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