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宣布美国“重返亚太”,实施战略重心东移。这一战略对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影响明显,它使中美印三角关系面临新挑战、出现新变化。但由于中美印彼此之间原有利益或矛盾的延续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显示出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中美印三角关系的这种“变”与“不变”具体表现为:美印战略合作深入,但两国仍难以建立同盟关系;中美战略互疑加深,但双方仍希望加强合作,避免冲突;中印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但发展关系依然符合两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 ,大国间利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各种力量在分化组合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美印关系在逐渐升温 ,美国总统访印表明了双方对加强两国战略关系的意向 ,在两国拥有众多共同利益的同时 ,而且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从分析推动和制约美印战略关系发展因素入手 ,认为两国的战略关系起点低且不稳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两国战略关系将很难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问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投票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美双边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对三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冷战结束后中美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主要遵循了两国在既定议题的政策原则,没有受到两国综合国力变化、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和中美关系波动的影响,这是因为冷战结束以后中美两国没有把联合国大会作为大国博弈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1944年底,中美英印缅联军集中兵力于中缅印战区发动攻势,将日军全歼于滇西和缅甸战场,取得堪称“东方诺曼底”战役的伟大胜利,与欧洲盟军“诺曼底登陆”遥相呼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国际环境领域的南北矛盾 ,主要表现在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与义务的分担、发展援助与技术转让、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关系等方面。南北差距的日益扩大、环境霸权主义的存在、国家利益的冲突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因素阻碍了南北矛盾的解决。要解决国际环境领域的南北矛盾 ,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 ,寻求两类国家的利益共同点 ,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为了使这场战争国际化,美国强烈要求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向越南派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并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立场。美英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给美英“特殊关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学者将约翰逊-威尔逊时期称为美英关系史上“几乎忘记了友谊”的“贫瘠年代”。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发展呈现出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时热时冷的特点,因为随着国际形势和印美国家战略安全和利益的不断变化,印美关系中第三国关系的影响(如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度与苏联的亲近、美中关系的改善)、印美两国不同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对撞,以及印美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冲突是影响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65年美国在越南实施“滚雷行动”以后促使越战进一步升级,苏联与此同时大量增加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在“新春攻势”前后尤为如此.由于苏联、中国和越南三国地缘毗邻,客观上使中国成为苏联援越物资的天然过境通道.苏联的援助活动是在中苏分裂的情况下进行的,援越物资过境运输问题成为两国矛盾的新焦点.苏联援越活动及相关国家的反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冷战时期大国间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又对英国的加入提出了条件。政策的双重性源于美英两国战略的差异。这一双重性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标志着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转向“支持大西洋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由“相对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政策反映了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仅影响到美英整体外交关系,也对两国的核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苏联在核领域的重大进展对美国与欧洲盟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美国正式将雷神导弹纳入美英谈判议程之中。在英部署雷神导弹不仅有助于安抚英国因苏伊士运河危机对美国产生的愤怒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威慑苏联,这是美国北约核化计划的重要一环。英国支持美国在其本土部署导弹,但在使用导弹协商权问题上两国存在某些矛盾与摩擦。  相似文献   

14.
冯立冰 《国际论坛》2015,(1):43-49,80
1951—1971年间,福特基金会作为一个外国私人慈善机构充分地介入到印度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直到1971年美印关系恶化、印度各界批评甚至攻击福特基金会,才告一段落。虽然此后福特基金会以新的形式"重返"印度,但已无法达到1951—1971年的影响力。福特基金会能够在这20年充分介入印度的发展进程,这是冷战期间美国期望参与印度发展进程,以及印度对外国援助持怀疑和警惕态度的共同作用下的时代的产物。福特基金会发挥了私人慈善机构的特殊优势,为印度争取来自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为美国实现在南亚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本文将分析冷战期间美国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以及福特基金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实现做出的贡献,侧重考察福特基金会作为私人慈善基金会开展援助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南亚次大陆的先后抽身,两极对峙的基础霎时化为乌有。美国为了它的战略利益,一改过去“重巴轻印”的做法,先在南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然后转向“重印轻巴”——“扶印抑巴”的外交格局。印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促使了美印关系的改善。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优势再次凸显出来。美巴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是要对冷战后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变化作一剖析,希望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形成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驻军与防卫协定为日、韩两国提供安全保障,试图在东亚构建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干涉地区事务。但日、韩两国因历史问题与领土争端,双边关系改善举步维艰,导致美日韩仅形成以“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为长边、以日韩“准同盟”关系为短边的三边合作体制。准同盟视角下的日韩安保合作是在共同外部威胁与美国的强力弥合下促成的战术性合作,缺乏制度保障,无法实现战略性合作。两国在冷战时期的不同阶段根据各自利益不断调整双边安保合作的尺度。冷战后,两国利益呈现多元化,对于东亚地区安全威胁的不同认知深刻影响着美日韩三边安保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17.
中俄印三边合作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最大特征是相互间矛盾冲突与利益一致并存 ,竞争与合作同在。从影响中俄印三边关系的内外因素来看 ,不论是现实或是可预见的将来 ,三国都不大可能结成针对美国的战略三角 ,但三国建成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协调与协作的三边合作关系则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中国应选择积极参与中俄印三边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两国的关系趋向竞争还是合作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存在巨大的影响。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在两国对非洲援助政策的领域,通过对援助政策差异的比较分析,试图阐释中美对非洲援助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包善良 《国际论坛》2020,(2):31-50,156
"印太"概念经历了从地缘术语向战略构想的演变,且域内各国基于本国利益塑造"印太"构想的进程尚未结束,这使得相关研究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并注重动态追踪。莫迪执政后,印度和日本升级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完善各层级对话机制,共同推动区域连通性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亚非增长走廊"愿景。在深化海洋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军事演习全面覆盖与装备技术合作的纵深发展,注重地区问题的立场协调与强化美印日、美印日澳等多边磋商机制。"印太"发展契机、两国战略目标驱动、制衡中国需求以及美国战略推动构成了印日战略合作的基本动因。得益于双方战略对接的深入和适宜的国内政治环境,印日深化战略合作的势头还将持续,表现在防务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和加速布局"印太"基建项目的趋势。国内条件限制、"印太"战略差异以及国际局势影响等制约性因素也给两国合作前景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盟国首脑共同确立了战后德国赔偿的"实物赔偿"和"分区赔偿"原则,同时也暴露了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标志着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正式决裂。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互不信任加快了冷战到来的步伐。分区赔偿的执行还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