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的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很不幸,五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只好带着他投奔到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人口很多,再加上他们母子两个,日子过得很艰难?不幸的是,在高尔基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外祖父再也无力抚养他,他只好出去当学徒.  相似文献   

2.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文坛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仅照亮了黑暗的俄罗斯,而且也普照着全世界。高尔基自豪地讲,这两位伟大的天才,用自己的艺术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他们是能够同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卢梭与歌德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3.
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1881-1936)和被列宁赞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的高尔基(1868-1936),都有着改造人的灵魂与社会的梦想,不同的是高尔基看重社会革命理想的拯救能力,鲁迅则看重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彻底性。他们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并把改造人的灵魂与社会的希望分别寄托在布尔什维克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上,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尽管两人在各自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理念与经历,他们通往革命的道路却在相同的本质上揭示出了知识分子与革命纠缠不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最近以高访学者身份留学苏联。在留学期间,陈教授访问了苏联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受到该所所长费·库茨涅佐夫的热情接待.在所长的亲自安排下,陈教授与该所研究高尔基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对近年来国际高尔基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交换了看法,提出了高尔基学研究中许多重大课题. 参加座谈的有苏联语文博士、苏联科学院版高尔基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斯坦尼斯拉夫·华西里耶维奇·扎伊卡,苏联语文博士、高尔基档案馆馆长符拉基米尔·赛尔盖维奇·巴拉霍夫等。下面是根据现场录音记录整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1868—1936),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早为大家熟悉,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高尔基,却少为人知。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列宁曾经称他为“职业编辑”。一九三○年,苏联创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年秋天,报纸把托尔斯泰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伊柳沙寄给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这样一封信:“亲爱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俄国所有的作家都死了,只有你还活着。请给我写一篇童话并寄给我。你的伊柳沙。”小读者认为,要不是高尔基还活着的话,俄罗斯文学会由于托尔斯泰的去世而消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級作家高尔基誕生九十五周年,今天我們紀念他,就要保卫、繼承和发揚高尔基的革命文学的传统,反对对高尔基文学传統的任何歪曲。高尔基的一生,是伟大的文学家的战斗的一生。高尔基的伟大,正象列宁同志所一再强調的,在于他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活动与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高尔基文学活动所包括的时代,恰好是俄国无产阶級觉醒、兴起、战斗,一直到取得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作为无产阶級革命的鼓手,高尔基非常深刻而鮮明地在自己不朽的作品里反映了这一伟大时代的巨大而复杂的变革,并以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开辟了寬广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苏联和国外的许多人认为高尔基1928年的回国是屈从于苏联当局的压力、是受了当局的收买。而实际上高尔基的出国是由于健康的原因以及他对国内生活环境感到不满和失望,高尔基即使在国外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变化,而且始终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他感到兴奋,文艺界传来的信息也使他感到欣慰。同时,意大利的政治气候也使他感到窒息。他的回国是自己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那些认为高尔基回国是为更高声誉和物质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当然也是不值一驳的。  相似文献   

9.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因读书读得入了迷,没发现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水壶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不得不请医生来看。  相似文献   

10.
焦丽荣 《东岳论丛》2000,21(5):134-135
192 3年 8月 2 6日 ,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里写到 :“斯蒂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 ,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 ?如果是这样 ,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文章东西好极了 ,它深深地激动了我。……”这位受高尔基热烈称赞的奥地利作家就是茨威格。1881年 11月 2 8日 ,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文化的熏陶。 16岁就发表诗歌。在大学里他攻读了文学和哲学 ,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一生旅居很多国家 ,与罗曼·罗兰、高尔基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文史哲》1954,(12)
本期除续稿外,有文学方面论文四篇及有关明朝农民起义论文一篇。苏联文学奠基者高尔基一文说明在高尔基的作品中贯彻了“从现实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五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在这部作品里,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和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以其天才的艺术描绘,通过工厂主阿尔达莫诺夫一家三代兴亡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俄国资产阶级发生、发展和衰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全部的矛盾和冲突中,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半个多世纪俄国社会独特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3.
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二月三日,契坷夫曾给高尔基写过一封信,信中在论及高尔基早期某些作品时,说:“在小说里您描写了两三个人物,可是这几个人物孤立的站在那儿,站在人群外面;看得出来这些人物活在您的想象里,然而只有人物,人群却没抓住。”但在谈到高尔基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描写克里木生活的《我的旅伴》时,则喜悦地写道:“在这类小说里除了人物以外,人还可以感到人物从中走出来的那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他一生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写下了一系列文学论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的作品就陆续译成了汉文,介绍到我国来,对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茅盾在《高尔基和中国文学》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我们的新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曾经遇到好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找到解答。”②不言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述在中国的译介史表明,20世纪不同时期内我国文学界对他的文学思想的接受具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存在着某些偏差;20世纪晚期国内评论界对高尔基文学思想也存在某些误解。就这些问题作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高尔基。  相似文献   

16.
1928年,高尔基首创了“人学”一词。“文学是人学”一语则是苏联人的研究著作中的提法,我国人转引时,误把它作为高尔基的原话。于是,“文学是人学”也就被视为一种“经典”了。“人学”作为“文学”的定义是否科学呢?我国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分歧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作为定义,“文学是人学”是欠科学的。因为,研究人的学问学科繁多,不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人,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如医学、生理卫生学、人类学以及人种志学,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也都是研究人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科学,只是文艺的一部分。高尔基从首创“人学”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中苏文学交流中,最受中国人关注、作品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作家要数高尔基,他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没有几个作家可以与之相颉颃。然而他在中国的接受始终伴随了非文学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介入,表现出复杂的接受状貌。高尔基作为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个案,生动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作为文学家的复杂性,作品的丰富性被抹煞,对他的阅读走向程式化和政治化。这是对他的严重误读,是作为艺术家的高尔基之不幸。进入新时期,加诸在文学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逐渐祛除,文学日益回归自身,高尔基在中国才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然而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典范性意义也就此失去。  相似文献   

18.
刘东伟 《快乐青春》2010,(11):49-51
高尔基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便住在外婆家。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政论集”里有一篇“论灰色”。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五年。时隔半世纪,地隔数万里,今日读起来犹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老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教育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正是为了这桩伟大的事业,我们甘肃省伦理学会、省妇联、兰州十八中学联合创办了我省第一所家庭教育学校,于一九八四年十月甘八日、开学到现在,共办了六期十个家长班,加上讲座和咨询,已向一千命名家长传授了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深受家长和社会备界的关注和赞赏。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精神文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