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小说《马丁·伊登》中体现作者的双重性格的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杰克·伦敦性格中有作为进步作家敢于揭露和抗争的一面,也有与各种社会势力周旋,妥协的一面,这种同时并存又格格不入的性格矛盾正是作家悲剧性结局的真正原因,作家的抗争与妥协在现代语境中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史湘云性格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人物中,史湘云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她既有随和友善、洞明世情、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不平则鸣、糊涂处世、逆来顺受的一面。该文旨在阐述其性格矛盾性的表现,并分析形成其性格矛盾性的因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苔丝是哈代全方位精心塑造和歌颂的悲剧主人公。作者着重描写了苔丝这一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大胆的现实主义笔触刻画了美丽善良的失身少女苔丝所具有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作品反映苔丝的悲剧除各种其他因素外,同时也是性格与社会现实矛盾的悲剧,是理想人格的悲剧。苔丝内心世界的朴实性、纯洁性、善良性,她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性,她在道德上囿于传统的保守性,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苔丝的性格系统,从而使苔丝悲剧形象鲜活、感人,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苔丝是哈代全方位精心塑造和歌颂的悲剧主人公。作者着重描写了苔丝这一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大胆的现实主义笔触刻画了美丽善良的失身少女苔丝所具有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作品反映苔丝的悲剧除各种其他因素外,同时也是性格与社会现实矛盾的悲剧,是理想人格的悲剧。苔丝内心世界的朴实性、纯洁性、善良性,她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性,她在道德上囿于传统的保守性,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苔丝的性格系统,从而使苔丝悲剧形象鲜活、感人,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3,23(6):40-41
李纨青春寡居,性格中的贞静“守中”,使她离群课子,给人一种“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印象。这只是她表面的性情,实际上李纨性格中的另一面是慧心纨质,犹如雪里红梅。人们忽略了她的正直、公道,富有同情心,热心于“团体活动”,乃至她的诗才与眼光。“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李纨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7.
刘永良 《南都学坛》2001,21(1):34-38
多愁善感,以泪洗面,这是林黛玉给人的突出印象,因而决定她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哀怨的。但是丰满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具有很多不同的侧面。林黛玉的性格中同样也有天真活泼、幽默诙谐的一面,《红楼梦》地表现了她那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笑,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真实,更可爱。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一方面 ,思想单纯、自由而不夹杂任何俗气 ;另一方面 ,她的性格里又表现出其世俗复杂的一面 ,具体表现为她的虚荣心和名利欲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于连,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的一面。他的矛盾性格决定了他对生活一切的不满和满足都取决于自身的利益。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反抗性、妥协性。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异样性格是他不断走运的主要动力,但同时也被利用,成为失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族性格是多元的,蒙古族民族性格既有着马背民族典型的粗犷、骁勇、热情、豪放的阳刚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细腻、含蓄、温情、宁静的阴柔的一面,这种民族性格的阴柔之美充分地体现于蒙古族民歌之中。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艺术的典范,蒙古族民歌歌词意象和抒情手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从中可以领略到蒙古族民族性格深沉内在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1.
人们大多注意到鲁迅性格的“横眉怒目”的一面,却忽略了鲁迅性格的另一面,即人情、亲情、诙谐、意趣的一面.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繁复的性格内涵的人.  相似文献   

12.
薛宝钗的性格,是在多维艺术空间里铸就的。作者将许多矛盾的性格因素融为有机的整体。在她身上呈现着美与丑、冷与热、真与伪、智与诈、“礼”与“欲”、高尚与卑微、质朴与矫饰、浑厚与尖刻等等多种矛盾性格的对立与交织。宝钗丰富的性格因素,在多维构造中展开,构成了难以测准的艺术的大千世界。宝钗的形象寓意表明:她体现着封建末世贵族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化身,从多方面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积极因素的光辉;同时又携带着封建末世的社会胎病的毒瘤并表现出广泛的消极面。在她身上既闪耀着作者理想之光,同时又展示了理想终于破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人们对书中薛宝钗形象历来评价很多.一方面,作者对她注入了无限钟爱,写出了她许多优点;另一方面,又写出其性格的另一面:自私、冷酷、虚伪.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寓贬于褒.这个人物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潘金莲在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处境中,渐渐形成了刻意追求声色情欲满足的畸形性格,变成了那个社会中一件小小的装饰品,作用是供有钱有势的男人观赏、把玩和消遣.男权社会早在潘金莲选择之前就做出了选择,她的"选择"不过是被选择,现实不会为她安排别样的生活与"幸福".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与僵死落后的规范文化极不和谐,从而造成了潘金莲的畸形性格.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是南方精神的象征。她的悲剧,一方面是她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压抑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她的幻灭标志着南方文化无可奈何的衰落。同时,她身上也折射出作家威廉.福克纳对南方文化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6.
爱斯梅哈尔达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妩媚、纯洁、善良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超凡脱俗的外貌,而且有着乐于助人、敢于反抗等优良品性。故历来评论都认为她是雨果笔下“形体和内心高度和谐统一的美的形象”,“是黑暗中世纪的一线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与此同时,在谈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时,通常只涉及她与加西莫多在外形上的美丑对照,与克罗德、法比等在心灵上的美丑对照,而极少谈及她自身的内外对照,以及自身心灵上的前后对照。由于对她的性格分析缺乏全面的观照,因此对她的悲剧根源的研究,往往是只看到社会因素一面,而忽视  相似文献   

17.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吕氏集团在吕后执政期间,吕氏被封王,权力膨胀,同时带来了他们同汉初功臣、刘氏皇族的矛盾,再加上其自身的不足,最后导致了被族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的悲剧是她自身性格的悲剧。苔丝性格的矛盾性与心理冲突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苔丝的本能欲望与她对社会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的认同构成了她内心两股相互对抗的力量,使她一直处于痛苦的心理挣扎状态之中,并最终酝酿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