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力美学最早起源于香港,这类特殊的题材很快受到世界上很多优秀导演的青睐,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塔伦蒂诺,分别代表了香港、日本、西方三大暴力美学流派。但无论是吴宇森"英雄系列"传达的香港特定时代的美学感受,还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后现代嬉皮,再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将暴力美学用本该纯真无垢的青少年世界如此极致地表现出来了。此类电影并没有一味地将孩子变成疯狂的恶魔,而是在残忍中透着温情,或者通过冷酷来讲述哲理。日本独有的暴力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从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从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在致野蛮与致文雅之间打转。日本为什么在这一领域做得如此出彩?青少年暴力美学世界到底传达了什么意义?这与日本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银都系统所涉及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武侠电影,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各个时期。继承了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秉承南下影人"影以载道"的思想,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呈现出香港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银都"一贯倡导的"导人向上、向善,爱国,不渲染暴力与色情,多姿多彩,寓教于乐,百花齐放,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针,鲜明地体现这些武侠电影中。  相似文献   

3.
当代武侠电影暴力美学的渊源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追求,其目的是消解暴力。受中国传统文学中暴力表达及暴力与侠义共存的江湖文化的影响,当代武侠电影显示出鲜明的暴力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暴力的神圣化、伦理化,暴力动作的舞蹈化,暴力的浪漫化,暴力的喜剧化。当今电影创作有渲染暴力的趋势,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美学意义讲,这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银都系统所涉及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武侠电影,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各个时期.继承了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秉承南下影人“影以载道”的思想,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呈现出香港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银都”一贯倡导的“导人向上、向善,爱国,不渲染暴力与色情,多姿多彩,寓教于乐,百花齐放,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针,鲜明地体现这些武侠电影中.  相似文献   

5.
暴力成为当代电影中出现最频繁的元素之一,暴力的表现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体现了创作者的意图。笔者从电影音乐的角度探讨音乐在暴力表现中的作用,并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暴力的场面对音乐本身所起的反作用,试图从深层心理和接受层面探讨两者相互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暴力"和"美学"能否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近年来艺术学界、特别是电影批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对"暴力美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界说尚处于探讨之中,并未成型为一种美学理论范畴。"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有其存在的诸多理由,但这种类型片不会成为主流电影或电影的主流。"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批评现象有待继续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7.
暴力作为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在新时期小说改编电影中广泛存在。暴力在电影中很难避免,究其原因,涉及人类的快乐本能、电影的视听本质、消费的刺激等诸多因素,新时期小说改编电影在宏观上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强权暴力型和黑帮争斗型两类。但暴力本能的张扬必须受伦理道德的规约,否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电影改编中应对暴力元素采取相应的缓释策略,如区别动作与暴力、拒绝对暴力的夸张与渲染、重视电影的终极价值等。  相似文献   

8.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不仅局限于纯暴力,更多的是用暴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给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并起到传播和引导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颖 《淮海文汇》2007,(6):29-32
电影承载与表现上的毫无疑义的人文形态和大众传播方式,决定了电影命题的社会性,也就从本质上规定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但是,有些以暴力为内容的电影本丈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缺失。笔者认为意识形态的缺失具有严重的社会丈化后果,缺乏精神内核指引和人文价值支撑的暴力不可能具有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于香港地区的电影创作及理论研究,通常都独立于中国内地电影理论创作研究框架之外。然而事实上,香港本土的电影学术研究不仅与大陆的电影研究联系紧密,是中国电影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其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贴近电影创作,东西文化杂陈,研究视野开阔,又成为中国电影研究体系中最具个性的一环。从电影初到香港并出现相关报刊伊始,历数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出版物、电影研究、理论派别、阶段性特征等,以期描绘出20世纪上半期香港本土电影研究发展的面貌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吴宇森电影“暴力美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电影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电影长廊中蔚为大观的一类,而吴宇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为人们呈现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暴力美学电影。探寻其暴力美学电影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应该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其不断增加的暴力元素是观众的消费欲望被点燃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天然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中。在不同类型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表现不但有强弱之分,而且呈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更是表达创作者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之手段。以主流商业类型电影为文本分析发现,暴力元素在不同类型影片中分别有客观再现的写实表达、浪漫抒情的写意表现、戏谑娱乐的后现代式解构以及非常态的视觉冲击展现等四种表现方式。同时,暴力元素负载着解释暴力产生的动因和反思人类暴力本性等等严肃的社会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本身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产物。以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昆丁·塔里迪诺的经典作品,从其作品的题材、内容、手法、技巧、元素、风格等各个方面,分析消费暴力与暴力美学、消费幻觉与破碎结构、消费标签与杂烩情节、身体消费与人物调和之间的关系,反思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引申出对于当今中国电影行业消费现状和受众消费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是世界电影事业发达地区之一。1896年,即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香港就有了商业电影的放映活动,1901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1909年香港拍出了第一部故事片《瓦盆伸冤》,迄今已有87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香港摄制的华东语电影达8000部之多。香港华语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母体电影文化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拓展。香港华语电影以其鲜明的商业色彩取胜,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它的选材角度与视听语言,它的制作、发行及宣传方式,它的明星制度与迎合观众的心态,无不以商业赢利为目的。正是由于香港华语电影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第五次武侠电影创作浪潮中的新武侠电影的美学特色及其成因。新武侠电影把叙述故事放在次要位置,而更加注重视觉造型和营造意境。它摒弃了善恶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叙述策略。在“侠”的内涵上,新武侠电影不再把“孝”和“义”当作侠客的最高伦理规范,而把侠客的“情”放大突出出来,作为行使动作暴力的依据。数码技术的发展是新武侠电影美学风格形成的物质条件,而国际国内受众对暴力的抵制和厌倦是新武侠电影淡化暴力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6.
商业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暴力元素是观众消费欲望被点燃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更天然地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中。这些暴力元素不但成为电影创作者表达自己标新立异艺术观点的手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当下真实的生存状况。以著名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多部影片为例,分析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中暴力元素承载的功能意义及其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华语电影: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华语电影,是在互渗互补互促中不断拓展的.中华文化始终是贯穿华语电影的共同血脉,是其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之"根".而香港、台湾和大陆先后掀起的"新电影"创作浪潮,则给华语电影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了华语电影的艺术水平、美学风采和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和成就与两岸三地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是分不开的.而应对WTO,华语电影则应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8.
许冠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作为一个“票房神话”的创造者,其影片的价值并非仅停留在“俗”的层面上,而是有着他追求的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精神力度。通过分析许冠文作品产生的香港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许冠文电影的时代价值、美学风格及其在香港电影界和香港社会文化层面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可以较全面较深入地了解许冠文电影以及与之有关的香港喜剧电影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在香港合作成立了诸多具有内地背景的电影公司。其中,张善琨的长城影业公司被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张善琨等人离开。其中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新资料进一步证明,张善琨的离开主要是经济原因。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初期较为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其既没有完全陷入意识形态的教化漩涡,保持着旧上海商业电影的制作路线;同时又与新中国政权有着过密的关系,并很快成为香港左派电影的重要阵地。建国初期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为“左派”影人占领粤语片阵地、团结香港粤语影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刘少奇对香港粤语电影的批示,促成了内地政府出资在港成立了专门拍摄粤语电影的新联影业公司的“大手笔”。在其影响下,中联影业公司等具有精良制作水准的粤语片公司相继成立,扭转了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长城”、“新联”成立后,香港进步电影队伍相对稳定,但“递解出境”事件的发生,在港的进步影人仍存的乱向,以及夏衍对朱石麟等人的托付,又促成了凤凰影业公司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北野武的十部作品,同时从三个层次重点分析了作品的暴力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