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的增加,我国大量少数民族离开民族地区流向大中型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并引发其心理健康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在当地就业,减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子女的发生率;政府在少数民族流入城市应多设立民族中小学校和民族班;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所在学校、社区和村委会乃至整个社会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与日俱增,如何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必要通过分析目前城市少数民族立法保障的相关情况,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立法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保障城市少数民族权益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印度政府实施保障少数民族就业、合理分配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等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印度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经验,我们应通过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缩小与消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的政策、破解少数民族就业难题,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合理机制、开发与保护同时并重,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新村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等措施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化进程与民族地区文化冲突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既给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矛盾。文章分析城市化进程作为民族地区文化冲突的产生条件,在此基础上阐述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即少数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对维护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各民族发展差距及其拉大的原因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加以探讨,认为社会转型滞后是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并以此宏观社会背景为依据,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主要不是东西部城市之间的差距,而主要是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方面的边缘化比经济方面更严重,农村边缘化比城镇更严重,老的生态问题未解决,又埋下了新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既增加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必须重视和关注其城市生存和适应状况。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城市生存和适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等三个层面,其生存和适应主要受户籍身分、民族因素和自身素质等三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薛萌  姜明 《阴山学刊》2012,(5):112-115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文化、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幸福指数、社会保障等方面不仅远低于发达地区,而且低于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不等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因此,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缩小少数民族群众与民族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对于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东南沿海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民族地区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呈上升势头,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深圳市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分析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原因、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认识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地认识我国少数民族的特点,从而制定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当前民族理论学研究中的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课题。本文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索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请方家匡正。 1 要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 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处于一种什么态势呢? 一般来说,我国少数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前绝大部分已进入阶级社会,当时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结构,人们一般将其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加强和做好城镇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工作的必要性 ,指出这项工作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基本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出台,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依然令人堪忧。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碎片化、流动性欠缺、转移接续不通畅等难题。鉴于流动人口存在的现实性与长期性,应从中长期的全局性高度重新审视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政策与制度,致力于构建覆盖流动人口的全国基本社会保障统一模式;构建能衔接城乡、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的转移接续机制和异地缴付模式;有序地构建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转移支付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由于其统治能力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上,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在广大汉族地区,县以下的治理则是建立自治型的乡里制度。乡里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乡绅为骨干的家族治理机制。由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治理与汉族的乡里制度各有特色,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14.
李心荃 《学术探索》2005,(3):127-130
纳西族是生活于云南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她的东巴文化早已为世人关注,而盛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虽有研究,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选取明代木氏作家群的代表木公和清代旁姓作家群中成就显著的桑映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他们在创作上与中原文学的联系,探讨这一时期纳西文人创作的价值所在。本文认为木、桑的创作价值在于体现了纳汉文化融合的模式之一——人格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的生态环保意义:若干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国友 《学术探索》2005,(2):105-111
中国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大多以自然崇拜的形式表现出来。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观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环保思想,具有十分显明的生态环保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神林崇拜、山神崇拜、龙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和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环保意义及其突出的生态环保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人口状况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新疆自治区而言,由于国家对它实行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导致新疆地区的人口过快增长。自解放以来,新疆的人口数量剧增。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新疆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导致新疆的汉族人口增长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出现极大的差异,汉族人口数量已超过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长此以往,实行如此宽松的人口政策必然会不利于新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实行和汉族同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在人口政策上实行"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遵循地理研究综合范式理论,以基础设施指标、经费指标、资料指标、教具指标和师资指标为基础指标,运用欧式贴近度模型计算出我国各个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运用ArcGIS10.0软件对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进行空间表达。从时-空角度对我国民族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的义务教育发展程度及其差距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整体朝向均衡方向发展,但水平较低且其内部差异也较大。(2)同一时间截面上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差异较大。(3)从2000年—2020年我国民族地区各省区义务教育发展变化形式多样且发展程度指数差异较大。(4)西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且属于下降型。(5)我国民族地区各年度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8.
论移民开发西部与促进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山 《云梦学刊》2003,24(3):22-24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大开发与大移民应该良性互动,大移民将不仅促成西部的大发展,而且将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及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问题,使西部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地。  相似文献   

19.
张利国  刘颖 《理论界》2014,(7):72-74
鉴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岗位稀缺的情况,应继续加强对其劳动就业权的倾斜保护。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权实现中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功能。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其权利保护和救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是五百多万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从2004年试点到2009年初步建立以来的建设效果,分析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