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土族的尚白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人民对洁白无瑕的颜色有一种特殊的崇尚心理,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阳刚之气质和光明,能表现他们洁白的心灵。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古传承下来的尚白文化现象,概述如后。 一、社会风尚方面尚白文化现象。土族人民从来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孔”,而“察汗”即为“白”之意,顾名思义,就是,“白蒙古尔人”。据说,“古时候,察汗蒙古尔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尚白原因及表现方式李自然蒙古民族崇尚白色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把白色视为圣洁、吉祥、长寿和善良的象征,那么,蒙古民族何以尚自呢?多数学者认为这与蒙古族长期食奶有直接相关①,笔者则理解其尚自与崇拜天有关,故略陈己见,以期与诸同仁共同探讨。蒙古族尚白最...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作者从东到西,调查了七个地区的21,196例维吾尔族成年人(18~45岁)的肤色和发色。维吾尔族以黄色肤色为主,呈现北亚蒙古人种肤色特征,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其他几种肤色人混杂其中,其他肤色主要类型有苍白色、粉红白色、黄白色。不同地区的不同肤色人所占比例不同,且从东部到西部浅色肤色(包括苍白色、粉红白色、黄白色)人的比率明显逐渐增加,其中哈密地区最低(2.8246%),喀什地区最高(20.4421%)。维吾尔族主要呈现北亚蒙古人种的黑直发特征,同时出现一定比例的浅色(浅黄色、金黄色、灰色、棕色)发色,不同地区之间浅色发色的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从东部向西部,浅色发色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哈密地区最低(0.6247%),喀什地区最高(8.9207%)。上述现象显示,近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构成是多源的,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同时掺入一定比例的欧罗巴人种成分。这种掺入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减弱,是由近现代维吾尔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所致。  相似文献   

4.
蒙古孛额教的尚黑习俗白翠英众所周知,蒙古人历来崇尚白、蓝颜色。而忌黑色,以黑色代表邪恶、恐怖等等。然而,蒙古人生活中以黑(哈日)称谓的词汇是很多的,往往把黑色作为力量的象征。如:哈日乌苏(黑水)、哈日旦(红茶)、哈日沙新(萨满教)等等举不胜举。同时还...  相似文献   

5.
伤痛的草原     
每个蒙古人,不管生长在哪里,心中总有一片草原,那是物质填不进的空旷。正是这块心灵的空旷,塑造了蒙古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鲜明的民族性…… 近些年,总能听到或看到草原遭破坏的消息,让我这个不是蒙古人的人也感到了失落和伤痛。我不是蒙古人,但我热爱这个民族,他们自由豪放又悲悯的气质打动着我。想象中的草原神奇瑰丽又苍凉悲苦,是诗境也是禅境。 当然,面对衰败的草原,最痛心疾首的还是蒙古人。草原不光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我曾经在想,是什么让蒙古人有那么深的民族情结呢?我的答案最终锁定草原──是…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俄国传统的历史著作都把蒙古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以下面两种方式的一种来描绘:不是低估和否定蒙古的影响,就是把蒙古对俄罗斯历史的贡献全部视为消极因素。其论述的基础是:原始游牧的蒙古人只停留在草原上而没有进入俄罗斯的森林地带,而且处于原始阶段的蒙古人的政治、社会和道德水准也大大低于定居的文明的俄罗斯人。因而,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早期几种重要的风尚观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形成的同时,也形成许多共同的文化现象,风俗崇尚(简称风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容,并表现在许多方面。拙文仅就蒙古族早期即元朝建立之前几个重要风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的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民族性和民俗性融聚的代表,本文力图从蒙古族雕塑的艺术特征、雕塑的材质方面入手来分析其所体现的民族性,从蒙古族的生活用具、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来阐释蒙古族雕塑艺术所体现的民俗性。蒙古族的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从这些物化的文化符号中我们可以洞察蒙古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蒙古族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思维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蒙古民族为世界雕塑艺术做出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9.
女真、蒙古族尚白新探陈伯霖有关女真、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缘由问题,这几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探讨之,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讲究“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认为历史的发展乃是天人互感互应互动互...  相似文献   

10.
喜讯满巴隆     
一天傍晚,我来到青海都兰县巴隆公社的察汗河大队。白色的蒙古包间炊烟袅袅,许多年青漂亮的蒙族姑娘们,在乳牛身边笑语琅琅地挤奶;一些须发苍白的老人,在那里搓毛绳,揉皮子。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象花朵一样可爱的儿童。当我走近每个蒙古包时,跟着犬吠声,总有成群的孩子,首先从蒙古包内钻出,蹦蹦跳跳地围拢上来,笑咪咪地伸出红嫩的小手和我亲握,“赛拜噢!”“赛拜噢!”(你好!)的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有高原,有平原,也有纵深的山岳丘陵地带.蒙古人多数聚居在草原,少数散居在平原和山岳丘陵地带.最近我到大青山的前山地区——桌资山,作了一次访问,接触了厂不浪、印堂子、八苏木等公社的少数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和数十年来从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移来的汉人杂居在一起,从事于农牧业生产活动,这和草原上的蒙古人专营牧业,无论是生产、生活,以及和自然作斗争,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远离蒙古大草原的河湟地区,很早就居住着蒙古尔(moηGol,土族)人。关于他们的历史渊源在史学界尚未得到统一认识,但在语言学界坚定不移地确认他们操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并且认为与蒙古语之间的差别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可以说河湟地区的蒙古语正是以统一蒙古语的地方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下边我们就蒙古尔语作一些必要的分析,看看它同蒙古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对探讨土族族源或许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4.
小羊羔     
在伊胡塔草原那边,今年也发了水。水退了,仍在地面残留寸余。远望过去,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绿草尖就从镜子里伸出头来。马,三两成群地散布其间。马真是艺术家,白马红马或铁青马仿佛知道自己的颜色,穿插组合,衬着绿草蓝天,构图饱满而和谐。 这里也有湖泊,即“淖尔”。黑天鹅曲颈而游,突然加速,伸长脖子起飞,翅膀扑棱扑棱,很费力,水迹涟涟的脚蹼将离湖面。 湖里鱼多,牧民的孩子挽着裤脚,用破筐头一捞就上来几条。他们没有网和鱼竿。我姐笑他们,说这方法多笨。我暗喜,感谢老天爷仍然让蒙古人这么笨,用筐和脸盆捞鱼。我非鱼,亦如鱼之乐。 这些是我女儿鲍尔金娜从老家回来后告诉我的。 在我大伯家,有一只刚出生七天的小羊羔。它走路尚不利索,偏喜欢跳高。走着走着,“嘣”的一下,来个空中动作,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16.
一、印度加罗人简况印度加罗人 (Garo,亦称加洛人 ) ,自称阿奇克人 ,为印度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加罗丘陵地区 ,人数大约为 6 0多万。从人种上看 ,他们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在加罗人内部 ,又有阿维人 (Awe,或称阿克维人 ,Akwe)、奇萨人 (Chisak)、杜阿尔人 (Dual)、马奇人(Machi)、阿本人 (A -beng)、甘青人 (Ganching)、阿通人 (A -tong)和奇博克人 (Chibok)等支系。他们操加罗语。据认为 ,加罗语是属于藏缅语族的一种方言。在宗教信仰上 ,加罗人大多信奉万…  相似文献   

17.
泰通人是帝汶岛中部(自北向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居民,岛内其他地区也有泰通人居住。“泰通人”是其自称,邻族阿托尼人称他们为“贝鲁人”(意为“朋友”)。泰通人是帝汶岛上最大的民族之一,人口有54.5万。人类学研究表明,泰通人在其祖先形成之际就混杂了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和南部蒙古  相似文献   

18.
二、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摩诃葛剌神崇拜及相关文学作品随着元朝在内地的统治被推翻,藏传佛教与蒙古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靡一时的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从此逐渐削弱,摩诃葛剌神的崇高地位也随之下降,人们对它的记忆也逐渐淡化,但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自16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再度在蒙古地区传播,摩诃葛剌神又被奉为保护  相似文献   

19.
银边的木碗     
我真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居住在锡林河两岸的牧民,差不多每天傍晚,除了在马群上打更的人以外,大家总是集聚在一起,唱歌、喝茶、讲故事、谈理想,真成了他们每天生活里不能缺少的一件事。说也奇怪,我来了没多久,也未经过任何人的动员,便自动的加入了这一项集体活动。这一天,我们照往常一样,都集聚到哈达老人的蒙古包里了。将近八十岁的哈达老人,笑容满面的迎接着我们,并为我们准备了醇香的奶酒和热菜。因为我还是个生客,老人特意请我坐在贵客的位置上,并从怀里掏出银边的木碗,斟满了奶酒,放在桌上说: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两个孙女年龄相差半年,最大的现在才刚两岁。但是,作为本文的主角,她们的故事堪称一绝。就拿老大亿金来说吧,她可有着别人从未教过的蒙古长调的表演特长哩!在我们眼前绽放的世界,不论多么大,多么神奇,但人类的未来还是人本身,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后代。因为,他们是建设、创造更太平、更美好世界的主人。我们为了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希望,为了祝愿我们的子孙后代,按照蒙古族的习俗,给俩孙女起名为"亿金易乐"(蒙古语,主人来的意思)和"纳日易乐(蒙古语,太阳来的意思)。"每当见到她们时,我们就好比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