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流坑董氏家族书院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鼎盛于两宋,衰落于元代,复兴于明清。千余年间,流坑先后创办了名为书院、书屋、精舍等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200多名。流坑董氏家族书院教育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目标的两重性;二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三是师资来源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2.
论家族管理模式的差序格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管理是我国家族企业中的普遍现象。中国式的家族企业有一个深层结构:差序格局性,这是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企业发展模式中的彰显。建立在差序格局性基础上的家族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隐含了明显的弊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明清泉州陈埭回族丁氏家族伴随着科场上的频频折桂,家族性质也从重商的乡绅之家渐渐发展成为重文的士绅望族,拥有了具有家族特色的庞大文学梯队。中晚明至清初,自八世丁仪到十三世丁炜、丁兄弟,丁氏家族六代十余人皆有诗文流传,丁炜、丁兄弟二人更是文名远扬。清代中晚期,丁氏族人丁廷兰组织的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社团鹏霄榭为家族文学的延续开启了新的模式。陈埭丁氏家族文学创作不仅绵延二百多年,而且有着自己的独异性:紧随文坛风尚,崇尚冲和平淡、清新自然的诗风,文学体裁多样化,凸形与线形发展轨迹并存。  相似文献   

4.
以信任为出发点,在重新界定家族企业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家族主义信任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利他性和互利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家族成员对亲近关系的敏感度和其自身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家族主义信任系统效用最大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家族企业在调节和管理家族主义信任关系中,需要体现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同时还需要增强家族成员的家族主义信任价值理念,以提高家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江西乐安流坑文化能够延续千年.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是原因之一.而这种凝聚力具体反映在董氏家族词规中。本文剖析了董氏明万历十年大宗谱记载的祠规制订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哲学指导思想、订立原则和各项具体条例.论述祠规所代表的族权在整合董氏家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反映明代中晚期江西农村豪绅大族乡族建设成就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薛福成家族(即无锡城西薛氏家族)诗礼传家、名人辈出,入清以来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读书明理、百业皆本;家族教育、男女兼重;崇尚实学、经世致用;顺应时代、积极转型等。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也颇有活力,体现在教育价值与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薛福成家族文化的这些特色正是该家族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家族具有传承与延续生命、感情寄托、供养等功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为一种家族契约,家族契约的优势在于利他性和责任.家族企业的本质就是家族契约的优势对企业中的要素契约劣势的部分替代,它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要实现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就要在家族层面和企业层面上充分发挥家族契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黄式三、黄以周成为学界公认的“东南经学大师”、“浙东学派殿军”,得益于社会、家族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族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文章以家族教育为视角,从黄氏家族教育之渊源与发展、家族教育之内容与特色及家族教育之成就与影响三方面探讨定海黄氏家族成为经学名门、簪缨望族的秘诀。  相似文献   

10.
很高兴读到《千古一村》这一奇书。此书不仅内容厚实丰富,而且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本身也是一艺术品。这是江西文化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流坑是中国封建农村宗族社会的缩影。此书生动地展示了董氏家族的兴起、发展、繁衍、生存的漫长过程。在宋代,流坑渐臻兴盛,许多人从读书中科举而走上仕途,这里又成为官宦致仕后的终老地,有众多典籍与遗存实物可以作见证。到了明清时期,流坑不仅仅是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且又以竹木贸易来支撑其经济基础,从而形成仕、农、商三位一体的大村落。有着江南望族赖以不坠的宗族制度传承性与乡村人适应生存环境的应…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封建家族教育在当时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家族教育的类型、设立的方式、形成原因、受教育对象、教师的聘请、待遇,以及兴学目的与效果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于敦煌的索氏家族,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家族教育的角度再次对索氏家族作一论述.作者认为,索氏家族之所以能够站在历史舞台上达近千年,与索氏家族内部优良的家学教育的传承分不开.本文选择五凉割据河西时期索氏家族的教育状况,从索氏家族家学传统的奠定、"儒学化"发展方向的确立、五凉时期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特点等方面分别对索氏家族的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盛行清朝时 ,常州地区出现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女词人群体。她们中许多是姐妹词人、母女词人、夫妻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等 ,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 :1.清代常州学术发达 ,有重家学的传统 ;2 .母教的传统 ,促进女子成才 ;3.闺房唱和 ,扩大女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乡村社会,天主教的传播没有产生像欧洲社会那种瓦解替代血缘家族组织的社会后果,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与血缘家族组织发生了特定模式的融通。对此,本文通过呈现生活于河北赵村骆姓天主教皈信者,对其血缘家族关系与天主教教友的双从身份关系的一体化处理过程,来展现他们身为教友又属同一家族的事实。并认为,总体性公共秩序的民族国家转型,对均具有政治潜能的传统家族与制度性“教会”所进行的双向消解的祛建制性过程,提供了这种一体化的制度条件。在这一意义上,继承19世纪末以来由强大行政力量推动现代化特征的当下国家,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设计仍将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到农村家族问题。他认为家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渊远流长;家族作为封建社会产物具有较大的反动性;家族组织不能用革命的方式加以消灭  相似文献   

16.
明清晋商常家是商业家族,也是书香门第。培养具有大义品质的人是常家家族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常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为商业经营输送了大量学高品优的人才,同时也实现了家族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集中反映是家族教育的兴盛。当时家族制度的盛行及伴之而起的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昌盛的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因;官学教育的兴衰不定和儒学的衰微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便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加之,九品中正制与征察选官制度对品、学的要求,促进了世家大族对家族教育的重视。在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得以兴盛。  相似文献   

20.
“望族”因其社会影响的关系,一向在家族史中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提出“科举家族”才是清代真正的望族,主要利用《清代硃卷集成》中的科举家族世系与事迹资料,从家族教育、婚姻行为、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科举家族形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