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日益成为目前以及今后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形成、特征、面临的照料困难及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加大舆论宣传,创造和谐的代际关系;重视基层农村社区在留守老人照料中的作用;完善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生活满意度一直是老年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鲜有研究将之放置在城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本文从农村老人迁移的视角,综合利用2013年深圳市P区农村流动老人专项调查、2015年河南省Y县农村老人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流动老人与非流动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孙子女照料强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流动老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老人隔代照料强度的增长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而男性老人照料强度的增长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对于非流动老人而言,照料孙子女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老年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健康自评得分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有利于理解城镇化对老年人生活福利的影响及照料孙子女强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超过2成无人照料。土地流转、子女外出务工、经济贫困以及代际关系疏离都会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的可能性。土地流转与子女就业、代际关系交织互动地影响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但土地流转与经济收入的相互促进作用对老年人照料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全部子女务农或代际关系疏离的土地流转老人社会照料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实地调研资料也显示,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在探索“以地养老”的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满意状况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2004年"农村子女外流对迁出地家庭养老的影响"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了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状况的因素,定量考察了外出子女数量与留守老人生活满意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子女数量、留守老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家庭照料和赡养情况、是否感到孤独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状况有显著影响,拥有更多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对生活满意的可能性要高于较少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极大冲击,许多离散型家庭出现。离散型家庭主要包括留守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通过对豫东地区8个村庄自杀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三种家庭类型中,老人自杀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家庭中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婆媳矛盾。在隔代家庭中,抚养孙辈的经济压力与对孙辈照顾的代际矛盾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巢家庭中,日常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缺失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离散家庭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制定不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以乾县马连镇、薛录镇108位老年人为样本,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状况、生产劳动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和精神慰藉状况等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研究结果表明,留守老人缺少了家庭的依托与照料,生活压力倍增,而社区援助却表现出很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留守老人社区家庭、建立长期的留守老人社区服务组织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等通常被认为是农村老人留守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有留守老人,然而留守原因并非都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乡愁的理性选择.通过对100位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23位留守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东部山区农村老人选择主动留守是对乡愁的守望,表现为五个方面:对故土的依恋、邻里的守望相助、维系传统的"家"观念、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代际关系.最后就关爱留守老人从充实文化生活、提倡情感慰藉、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迁,强化居家失能老人的非正式支持是社会政策的重要使命。利用2008年和2011年两期CLHLS数据的分析表明,子女经济支持对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料及其费用具有重要影响。截面Logit模型显示,增加子女经济支持,老年人接受子女照料和社会照料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揭示了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会使子女照料的可能性提高5.36%;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配偶照料的可能性将提高4.29%。Tobit模型表明,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万元,照料费用增加125元;子女经济支持从无到有,照料费用提高58元。因此,子女经济支持对照料支持并未呈现“挤出”效应,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子代对亲代的双重赡养责任。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中,需要关注代际支持,实现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照料负担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和家庭动态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子女作为高龄父母的主要照料者,承受着因照料老人而带来的对自身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社会参与、个人健康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通过OrdinalLogit回归分析发现:照料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能力、居住状况、兄弟数、被照料老人的ADL、对儿女的期望度和依赖性以及问题行为等均影响着照料负担的产生。对此,建议从立法支持、经济援助和宣传舆论等方面加强社会支持政策;并开展照料辅助服务、心理服务和互助小组等社会工作,以帮助成年子女应对照料中的问题和缓解照料负担。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2010年数据,老年人照料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在城市表现为非正式照料向多种照料方式并存的转变,在农村则是非正式照料向自我照料的单一转变。进一步地,借助社会资本理论构建“老年人照料网络”,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的照料方式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中,独居、无子女或无近距离居住子女、无偶、社区照料服务缺乏的,自我照料的风险更高;农村老年人中,受子女外出务工、传统思想束缚、经济贫困和农村正式照料服务缺乏影响,使用正式照料的比例极低,而自我照料的比例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村老年人养老情况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往的现状与特点。结果表明,农村代际之间的经济与劳务交往仍然十分普遍,子女对上代的支持依旧是代际交往的主要方向。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老人的经济独立性提高,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但是,当老人生病时,子女依然是照料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今后,在农村,除了要继续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外,还需要解决老年社会化照料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和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的双重背景,对农村现有的正式养老支持体系和非正式养老体系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应坚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并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将养老需求和代际支持结合起来考虑,对空巢老人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群体内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空巢老人相比,有老人同住的子女家庭在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养老负担更重;低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以及老年夫妻户是自我养老的相对优势群体;高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需求大但代际支持弱的困境,并且这一困境呈现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混合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我国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比例低于农村,且影响因素体现出异质性。经济状况、照护者照料意愿、独居、孤独感、失能程度、婚姻状况是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共同影响因素;不孤独、社区提供生活服务是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照料需求的特有影响因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均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应对城乡居家失能老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