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东海  李华 《社科纵横》2006,21(6):166-166
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授权,由马福元先生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版)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的坚实力作。一、这部文集作者收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教、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和能查阅的全部文章。全书共分十二部分。(一)马恩“论阿拉伯;”(二)马恩“论伊斯兰教;”(三)马恩“论穆斯林;”(四)马恩“论叙利亚;”(五)马恩“论埃及;”(六)马恩“论阿尔及利亚”;(七)马恩“论摩洛哥;”(八…  相似文献   

2.
对王兆胜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林语堂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教授称为“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①尔后,王兆胜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由林语堂研究延伸到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思考,并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及其命运》、《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论90年代中国的学者散文》、《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应当辩证地理解散文文体》、《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等一批受到作…  相似文献   

3.
<正> 梁漱溟的专著——《东方学术概观》,1986年巴蜀书社出版,1991年再版。该书收了他三篇论文:《儒佛异同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孔子》和《东方学术概观》,分别写成于1966年、1974年和1975年,颇能代表作者“一以贯之”的思想。季羡林的论文——《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发表在1992年3月10日的《文汇报》上,《新华文摘》于同年5期全文转载。文章不长,四千来字,值得一读。钱光培的长篇论文——《论中国的三次“文艺复兴”》,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3期上,洋洋两万余言,但很好读。国内几家文摘报还在文章未正式发表前,就纷纷根据专访材料作了报导,把一场即将熄灭的“文化热”又重新点燃起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前两年,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在其50年代发表的《论韩愈》一文中就正式提出了“韩学”这一学术概念,经过近几十年学术文化的发展,“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在重新提出并得到重视应该说是很成熟、很适时的。韩愈这一处于“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论韩...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试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揭开《九歌》十神之谜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文化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周易》背后的人哲学论直觉论科学想象论实践的普遍性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个性自由堕负论札记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论人造物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柱常修泽在《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上发表题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三大理论支柱》一文,指出理论支柱之一是资源配置“换体”论。作者在分析资源配置方式时使用了“体”和“用”这两个范畴,认为在新的经济体制模型中,从体用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8.
劳勤 《社会》1992,(10)
郑也夫,1950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硕士,1986年获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现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任“知识分子丛书”主编。主要著作有:《西方社会学史》、《中国足球的出路》、《游戏人生》(即将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杂文百篇,已完成书稿:《知识分子与中国》、《代价论》、《语言社会学丛谈》。  相似文献   

9.
詩意的国度     
正娱乐当道,文化何为?这是众多现代文人墨士内心的呐喊。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汉字、成语、诗词……其中可供挖掘并加以弘扬的精华用之不竭。近年来,电视作为普遍大众的传播介质,正将综艺性的节目形态与益智类内核进行交融,成为文化传承的有利“推手”。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从《中国成语大会》走到如今,连环式的文化盛会似一股股清流注入观众的心田,而人们的热切追捧似乎也令“国  相似文献   

10.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0,(2):125-127
张申府先生于1939年2月10日在《战时文化》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论中国化”一文,认为“中国化”的提出既是中国最近思想见解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的表示。“中国化”不仅要“化”外来文明,而且也要“化”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在内的一些学问都必须先“中国化”,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形成崇尚和信奉科学的氛围,才能不断进步。应该说,张氏的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其将“中国化”的内涵无限“泛化”和绝对化,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件突出强调了高校学报要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鼓励高校学报进行合作和联合,走资源整合之路。《求是学刊》始终以主题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办刊特色、追踪学术热点、促进学术繁荣,十几年来先后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开设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专栏,比如“文化哲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美学名家与美学史”、“明清史研究”等,尤其是在2005年“文化哲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后,我刊更加注重栏目建设,在原有“文化哲学研究”幕础上,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办“现代性研究”专栏,走强强联合之路。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栏目:文化哲学研究该专栏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样态,该专栏起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开设“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同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丰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等系列了栏目。截至2006年第1期共刊发59期,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文章上百篇,其中61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80余次,转载率高达72%,200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4.
1931年,有一位二十五岁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数学原理〉及其相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这篇长仅二十余页的论文,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它以罗素·怀德海《数学原理》一类系统为鹄的,一箭射中了这种“公理化形式系统”的要害。  相似文献   

15.
粉碎“四人帮”以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教授张志岳同志,以年老多病之身奋力从事著述。不久前,他的新著《诗词论析·续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诗词论析·续集》共收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十七篇,绝大部分作于1978、1979两年。这十七篇论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论”,“论”中有“析”,共占七篇,或则就中国诗歌总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问题,或则就历史上著名作家屈原、鲍照、杜甫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或作品。另一类主要是“析”,“析”中有“论”,侧重对某些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奉先咏怀》、《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王安石的《读史》七律,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等,进行剖析,字句推求较多。可见,有论有析,论析结合,是该书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徐静波 《日本学刊》2006,20(6):118-130
藤原正彦在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国家的品格》中,倡导弘扬“武士道”和“物哀”等日本传统的精神和审美情趣,企图以此来恢复或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从汉字文化圈的视野出发,对书中所论述的日本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书中的有关论述存在着一定的虚幻性和情绪性,同时对发生、发展于前近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普世价值和今后的命运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1~2日在美国宾州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世界著名汉学家,宾州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系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教授VictorMair(中文名“梅维恒”)主持。来自美国各地和中国的汉学家50多人参加了会议。梅维恒教授致开幕词以后,学者们登台发言,按发言先后顺序为:1、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RickHarbaugh:《使用汉字的经济性》;2、曾任联合国英文翻译、现任高威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汉字的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吴文超:《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和内码》;3…  相似文献   

18.
《谭史斋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 ,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是葛志毅教授继《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之后结集出版的又一部史学论文集 ,本书共收录文章 2 8篇 ,约 30万字。《论稿》一书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考辨以及对学术思想、史学文化的论析评说诸方面 ;其所涉及的时间亦较长 ,对上古社会直至民国初年的史事和学术发展均有论述、考证 ,故作者在“后记”中曾自谓本书“内容稍显庞杂”。其实不然 ,此乃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本书所收录的 2 8篇文章正反映了作者所笃信的治古史亦须治学术史的…  相似文献   

19.
一、对近年传统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的试评 近年随着学术思想的研究,汉语言学领域内掀起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汉字的热浪,无疑是一种喜人的情景。愚以有限的涉及面观察,这种趋势无外乎两种。其一是以西方当代哲学视角解释中国汉语汉字的学派;其一是传统小学空前活跃、现代汉语难见“柳暗花明”,汉语修辞学方兴未艾、而逻辑学队伍急待壮大,四者的共同动向是经常联系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而加以研讨,但言之不明。以管见言之,以西方哲学导入汉语言文字者如非“小学”根基欠丰,则显得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字复杂现象太少;而后者尽管在论中提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民族心理”,但未展开有机的结合论证。所以尽管具备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之作,亦时见此憾。传统文化与汉语汉字的缘分究竟如何体现,轨迹若何,人或莫知所明。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历书》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三正论”的最初由来。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著名汉学家新城新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否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间,官颁与民用间,在历法上的不统一性,因而认为司马迁以来的“三正论”,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系累非浅”的“憾事”。而新城新藏此说,为张汝舟先生所接受,著有《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一书。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一文的叁表解中,将“三正论”与“岁星纪年”、“四象”、“三统”等,并列为“四害”之一。我认为,新城新藏与张汝舟等对“三正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