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元代,理学与杂剧的发展、兴盛、衰微几乎是同步的;元杂剧兴盛的中心也是理学发展的基地;元杂剧中成就最突出的清官戏、婚爱戏与宋元理学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那种认为宋元理学是元杂剧发展的桎梏、是导致后期元杂剧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2.
《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美学著作,在中国古典戏剧批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其著者徐渭,生活和活动的年代,正是北杂剧衰微,南戏兴起的时期。戏剧批评与理论,较之唐宋,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北杂剧的创作、表演诸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唯独南戏的研究,无人问津。而徐渭于1559年撰成《南词叙录》,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戏研究的空白,而且继承、发展了前代及同时代人的先进的戏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明清杂剧创作“衰微”说质疑●宋子俊一、问题的提出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它不但成为一代文学之主流,而且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成就是无可替代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论者在肯定元杂剧成就的同时,对后世的杂剧创作颇有微辞,说元...  相似文献   

4.
虽然蒙元时期战乱频仍 ,元代散曲杂剧却诞生并繁荣于此时。东平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之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东平杂剧发展成为元代杂剧的源头之一 ,并构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兴盛发达。元杂剧兴盛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文化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这无疑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常芳芳 《阴山学刊》2005,18(1):18-23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中和之美"的艺术批评标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以冲突为本质特征的戏剧长期受到压抑,直到元代才出现戏剧大繁荣。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也是制约戏剧发展的重要原因。元统治者对文学艺术客观上的放任态度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元代大都市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是元杂剧兴盛的土壤;元代知识阶层思想意识转变,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专业作家群,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继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代杂剧之后,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和表演艺术到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萌于元代的南戏(又称“戏文”或“传奇”,下称“传奇”)的蓬勃崛起,再一次显示了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虽然也有创新和发展,以求生存与繁荣,但与元代相比,其势已成强弩之末了。这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社会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杂剧本身的缺陷,使得杂剧不能很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明代传奇应运而起,杂剧只好退避三舍。传奇与杂剧相较,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地说,传奇的结构更为宏大,一本戏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其内容更为广博,既有大量的传统题材,又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佟德真历来戏曲研究者们在探讨元杂剧缘何兴盛时,认为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特殊喜好,元代废止科举制度,元代“以曲取士”等是政治原因;论其经济原因,则指出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考察其社会原因时,则以元代知...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发展繁荣,与文学和商业的密切结合息息相关。杂剧演出市场的兴盛,是杂剧创作繁荣的显性结果,也是促进其大力发展的强劲动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改变了文学家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当杂剧创作成为艺术演出市场链条中最重要环节时,杂剧作家有了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在赢得经济自由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心灵解放与人格独立,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凸显。杂剧作家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新面貌,对作家地位和文学功能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中的地位蒲向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①“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②“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杂剧方面。”③上述说法,从戏曲创作的角度看,确实很公允地对关氏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多年...  相似文献   

12.
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蓬花》、《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等辽代歌曲流行于北宋末的汴京,它们是宋辽俗文学交流的缩影。宋辽俗文学交流的历史可溯源于契丹与五代的文学交流。辽代俗文学的发展,为北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金俗文学交流始于金灭北宋。金院本在吸收、改造了宋杂剧的艺术成分后,最后发展成元杂剧;而宋杂剧在南方的发展则是融入南戏或自然消亡。因此,元曲和元杂剧的形成,本质上是宋辽、宋金之间俗文学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原始的歌舞祭仪历经数千年的累积与裂变,加之对城外文化的吸收与交汇,终于逐渐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戏曲.十二世纪相继出现的北曲南戏是中国戏曲盛起昌隆的标志。中国戏曲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代表:来辽杂剧、全院本、南来或文、元杂剧、明情传奇、清代的地方戏与京剧。期间虽然时起时伏,更迭替代,但是毕竟轰轰烈烈、领尽风骚.与此纵向的时间轴线相对应,就横向而言,在同一个时期内,中国戏曲则又是各个不同剧种的合称。纵横交叉加合,中国戏曲包括的剧种有三百六十五个之多,这…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这种高度成熟的综合艺术,当它以“一代之文学”的面貌遽然出现在十三世纪的文艺舞台,并以其磅礴的声势压倒传统的诗,词、文,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形象慑服千百万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观众而呈现其兴盛繁荣时,其意义是不待言喻的。近年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经济地理、文学艺术发展史等等不同方面、方位,不同角度、视点对杂剧在元代的勃起和繁盛原因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透视,所以呈现这一时代现象的真实原因也日渐为人们感受与认知。但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论与分歧:杂剧的繁盛与元代蒙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形成和繁荣,是以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建立,商品经济和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群众性歌舞祭仪等文化活动的兴盛,古希腊戏剧也就无从产生。中国自唐宋以降,城市经济文化有了突出发展。末神宗时,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46个,超过20万的也有6个。形成了许多商品经济、商业手工业相当繁荣,平民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中心城镇。于是,起自民间的职业艺人和营业性演出团体发展起来了,艺术演出场棚应运而生了。北宋许多城市勾栏瓦肆就是商业性百戏杂剧集中演出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般杂剧……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还有“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汴京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元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在创作上所展现的绚丽多采的繁荣格局,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一批戏曲专业作家的涌现表明,当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作家群。他们有着与此前历代文学作家截然不同的某些特点。《录鬼簿》等有关资料说明,当时大多数杂剧作家不仅是接近下层人民的,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普通人民之中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们在创上走的是一条走向民间与戏曲艺人结合专门致力于杂剧创作的专业道路,关汉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就使得他们和我国文学史上传统的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文人作家的情况有所区别,也不大同于此后即明清两代以传奇戏(包括杂剧)为主要形式创作的戏曲作家(只有清初李玉、朱素臣等差可比拟)。因为我们知道,在元杂剧作家中,有的终老布素,从未仕进;有的虽曾出仕,但却“门第卑微,职位不振”①。问题的关键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杂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分野约略以1330年为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根据钟嗣成《录鬼簿》,大致上依时代先后,将元杂剧的创作分为三期,即 鼎盛时期、衰微时期和尾声时期。归纳起来,这实际上还是前后两个时期。元杂剧创作的前期,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都属于前期作家。元代中期以后,政治和经济中心南移,杂剧也随之在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发展了。自此直至元末,当属于元杂剧创作的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元代杂剧《秋胡戏妻》与西方荒诞剧《秃头歌女》中,均出现了“夫妻互不相识”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同为“陌生的夫妻”,他(她)们的结局又缘何大相径庭?本文即主要从戏剧类型、主题、表现手法、戏剧收场诸方面,对两部剧作作了粗略比较,藉以探究出两者之间的异同性及造成其异同性之根源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从建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17年中,元杂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建国之初,元杂剧研究领域曾有过一个短时期的沉寂,几年的时间里报刊上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文章,直到1954年情况才得到改变。《剧本》月刊1954年第4至第10期连载了阿英的《元人杂剧史》,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元杂剧的研究专著。从全篇看,作者将元杂剧成长的原因放到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加以考察,并把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忽略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比较全面地肯定了元杂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确表现出不少新的特色。严敦易的《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5年11月6日)一文,阐述了元杂剧产生的一些历史条件及其所反映的元代政治经济情况,从较大的角度对元杂剧加以把握,其用意也是积极的。这些研究著作,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它们的论述中,却又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作者虽然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