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辟概括,深刻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于十二生肖而言,十二种动物的有序排列,渗透了丰富的阴阳思想。如何认识这些阴阳思想,古人的切入角度有趣而又有异:有的从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有的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有的以《周易》卦象区分。但不论如何区分,“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喻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对《周易》政治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周易》所蕴含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的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矛盾促成变化。得出《周易》所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在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包括顺时应变,以民为本,君臣共治为主要内容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周易》这部奇书,有如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中国“哥特巴赫猜想”,从它产生那天起,注释和研究者就代不乏人,有关著述汗牛充栋(不下三千种),堪称世界之最。旧时各家《易》说,见仁见智,各有歧异,其目的却都是在努力寻找出一条走出这座迷宫的阿里阿德涅彩线。直至今天,人们研究《周易》的兴趣方兴未艾,指陈旧说得失,颇多建树,然亦有走得甚远者。本文拟就《周易》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亦即《易经》  相似文献   

5.
<正> 在论述正文之先,提出几点作为讨论《周易》内容的前提:首先,庞杂的“易学”与《周易》本身的内容必须分清。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此语颇中肯綮,揭示了后人由《周易》文字与卦象而敷衍出各种各样的学说,又回过头来论证种种学说原本就在《周易》义蕴之中,如此形成的“易学”实与《周易》本身的内容了不相干。其次,至于《易传》,从思想史上看,也应该与《周易》截然划开。《周易》作于西周末年(见后述),而《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①。从公元前九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其间五百年正是诸子兴起,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璀灿辉煌的时代。所以,以讨论《易传》思想代替对《周易》本经的研究,不仅会因研究对象的替换而产生研究方法上的错误,掩盖了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论“神化”说的两层涵义》一文(见《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89年第11期复印),曾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神化”的渊源与涵义。作为一个复合性的审美范畴,“神化”是由先秦的“神”、“物化”等哲学概念蜕变而来的,脱胎于《易》、《庄子》、《孟子》。这就决定了“神化”的内涵具有两个层次:(1)以艺术创作主体而言,  相似文献   

7.
《周易内传》成书于1685年,是王夫之晚年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夫之对《周易》素有研究,1655年写的《周易外传》已阐述了他“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早期易学思想。《外传》写成后的三十年间,清代统治已日益巩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夫之对清王朝的政治态度亦有改变。这时,他将《周易》作为哲学启蒙的教材,根据长期研究的心得,对之作了字斟句酌的诠释。《周易内传》(以下简称《内传》)乃王夫之呕心沥血的晚年定论,凝结着他多年研易的成果。《内传》结合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的实际,利用《周易》思想资料,来论述哲学思想。其中阐发了:古人作《易》贯彻的基本准则,历代君臣用《易》理治国,采用的基本原理;数千年来,学《易》对哲学启蒙的贡献;系统地阐述了《周易》对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历史作用。继《周易外传》之后,对发展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讲话》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中具有深厚的根柢。它所显示的唯物辩证法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光彩,它所提出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与传统的“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思想一脉相通,它也在更高的思想水平上以新的形式高扬了传统的伦理主义。虽然《讲话》全面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遗产,但它对其每一个方面都是有批判有扬弃的。  相似文献   

9.
《周易》在中国古代位于群经之首,有“天书”之称,在现代又颇受西方人重视,被看作“奇书”。《周易》的思想和价值至今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发掘。本文以《易经》为主,结合《易传》,试对《周易》整体观的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论者早有肯定。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周易》研究文字中,对其美学思想却涉及较少,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遗产开掘工作的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周易》本身并非直接论述艺术与美的著作,因而不象《乐记》、《文心雕龙》那样引人瞩目。但若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来考察,《周易》在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及其对后代美学的影响,远非一般的诗论、画论所迄及。它的历史地位,是绝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周易》阴阳感应思想是理解《周易》治理之道的关键,《周易》治理之道建立在《周易》的礼治与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综合协同治理思想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以礼乐为规范,礼治与德治的精神建立在阴阳感应的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为礼乐制度的制定,以及礼制礼治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民众心理基础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把“和”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既纷纭复杂,又和谐统一。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大化流行,生生不息,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和”。因而,“和”就是美。《礼记·乐记》云:“和,故百物皆化”。《淮南子·汜论训》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范畴源流与体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美学范畴阐释的二律背反导入,概略描叙了中国美学范畴形成的渊源及其发展阶段,提出以八卦《周易》为起点,以儒、道、骚、玄、禅等美学思潮为动因的见解,分析了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三大特色:不离美感的符号系统,多元兼通的网络体系和“天人和谐”的生命结构。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阴阳"思想渗透进华夏古代文化的角角落落,《水浒传》也具有浓厚的"阴阳"思想,其中的治乱认识、华夷之辨、贤不肖之分、忠奸之争以及儒、道思想等都与《周易》的"阴阳"思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周易》的"阴阳"思想是理解和解释《水浒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居于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时间最早并且较为系统地论述这一思想的应当首推《周易》。有学者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敝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古今许多国学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周易》这一基本思想。 《周易》多用“中”、“中正”、“中行”和“中道”等概念,本文统称为“中道”。因为,“中道,中正之大道也。”(赵歧;《孟子注疏》)“中道”一词可以涵括其他词语关于这一思想的意义,所以,综合曰:“中道思想”。本文拟于前贤论述《周易》“中”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希求系统深入并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周易》阴阳气论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影响 ,认为“精气为物”思想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以阴阳论气思想对中医学“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与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与作为主体的写作者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对于写作过程中这一美学原则和写作这门艺术的本质,人们的理解和回答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有根本的分歧.写作这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我国古典经籍《尚书》、《周易》、《庄子》、《文赋》等典籍中早有论述写作理论和规律的文章.孔子主张:“修辞立其诚”(引自《周易·乾》),对言辞的修饰要真实诚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见《总述》),认为不论写什么文章,都是有方法有门路的.他要“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见《序志》),去探讨“为文之用心”.我  相似文献   

18.
禅宗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皮朝纲教授《禅宗美学史稿》评介刘方中国禅宗美学,一方面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其自身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着其自身起源、发展、演变的独立的美学分支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中"也是很重要的范畴。以往的一些研究,主要是立足于《老子》或《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或者《中庸》中的"中"的思想,而对于"阴阳"与"中"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则讨论者不多。新近公布的清华简《保训》中,同时谈到了"阴阳"和"中",值得我们探究"阴阳"和"中"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魏源易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魏源的易著、易论以及《周易》经传对魏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魏源的《易象微》一书虽已佚,但可考知其主旨是批评东汉古文易蔽于象数,肯定西汉今交易的通经致用,其写作时间当在道光十年以后,其《庸易通义》一文当作于道光元年左右。魏源对《周易》的作者、性质、哲理、易学的源流诸问题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其中以论《易》与《老》、兵家、黄老之学的关系最为精辟。他的改革思想、实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易》的交易观、实用操作性和阴阳说。研究魏源思想,应该重视魏源的易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