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 ,从学界到民间 ,从研究者或爱好者均有关于李白的论著出版。其间或不无词臆说 ,但亦有考据精严、立论坚确的力作 ,吕华明先生的《李白新考论》即是这样的一部。全书分为两部分 :上篇 ,李白新考论 ;下篇 ,李白思想和艺术风  相似文献   

2.
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东涉溟海,事在开元十四年间,此行所至,已行世的几家年谱,均认为乃在广陵一线。即庸人所称之江东。如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詹瑛《李白诗文系年》、郭沫若《李杜年表》,以及安旗《李白年谱》等。可是,新近出版的郁贤皓先生《李白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在《李白出蜀年代考》一文中,却认为李白此行曾至剡中,并对此行中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系年,笔者认为郁说颇值商榷。  相似文献   

3.
李白耕田考     
李白是否参加过耕田种地的生产劳动?史传均无记载。五十年代,林庚先生在《诗人李白》一书中曾简要地予以肯定,却遭到学术界的“革命批判①”从此,关于李白耕田的问题便无人问焉。笔者认为,在李白研究中,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深入评价李白及其诗歌的人民性是大有益处的。现略考如下。一、李白耕田的直接佐证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四十五年前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说李白是西域胡人,八,九年前,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问世,又说李白虽不是西域胡人,但却是出生在中亚碎叶城的中华汉人。  相似文献   

5.
侯志义先生在西北大学悉心从事古文字教学与研究40余年,成果累累,先后出版了《采邑考》、《西周金文选编》、《金文选注》等,这些著作在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最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文古音考》则是一部用古音考释金文的新作,开创了金文研究中的又一新举。释了金文字义,使其义顺理通,又与《周书洛诰》中的“敉功”和《立政》:“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来说实是一大贡献金文研究的新突破——简评侯志义先生新著《金文古音考》@陈全方$陕西省文物局!陕西西安710004  相似文献   

6.
李邕为李善之子,是开元天宝中颇负盛名的作家。两《唐书》文苑中有传。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有都曾与之交游;晚年被奸相李林甫嫉恨,杖杀于齐州任上,李白、杜甫都有诗作悼念他。李白何时与李邕交游?这涉及李白的《上李邕》诗的系年。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在天宝四年下注云“李邕为北海太守,陪宴历下亭,李白、高适俱有赠邕诗,当是同时”。据此,  相似文献   

7.
陈垣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与他的史学名著《元也里可温教考》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元也里可温教考》对陈垣的史学研究道路意义非凡,陈垣先生的许多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方法在此著中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8.
回顾李白研究的历史 ,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 ,在此背景下 ,可以看出张瑞君先生的《大气恢宏———李白与盛唐诗新探》所取得的创获。这部著作是适应李白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不仅是李白研究本身的收获 ,而且在研究思路、视角的拓展上 ,对今后的李白研究与其他领域都有着启示意义。尤其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李白 ,相信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风,从总体上看,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兼之他又有一些这方面的议论,故古今论言多以之为复古派或“以复古为革新”的诗人。《古风》其一即为常所征引的重要依据之一。 胡小石先生在《李杜诗之比较》一文中引孟綮《本事诗·高逸》载白:“(兴寄深徽)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而评之云:“这是他崇经的门面话,他所作以七言诗最好,五言次之,四言最坏。”实事求是,深中肯綮。继又引“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大我而谁(与)?”及《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数语,并联系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而内中且有一首只六句”的创作实况,说李白“是一位复古派的健将”,并以所引《古风》其一中语为李白“论诗的大主张”。  相似文献   

10.
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曾被宋人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古今学者向有争议,在此暂且不论。本文要说的是《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句中的“伤心碧”,究竟应怎样理解。《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文学遗产》版登载了丁成泉先生的《“伤心碧”浅解》一文。文章列举了俞平伯先生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种看法。俞先生认为“伤心”一词是“重笔”,“伤心碧”释为“极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犹言非常之碧。还举杜甫  相似文献   

11.
有四条后山诗话,并见于黄山谷的集子。其中一条见于《山谷集》卷二十六,另三条均见于《山谷外集》卷九杂书类。早在南宋初,胡仔在编《苕溪渔隐丛话》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怀疑是误编。但至今无人加以考辩,兹逐条予以考释。 第一条。《后山诗话》云:“余评李白诗,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正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后山先生集》卷第二十三)而山谷《题李白诗草后》云:“余评李白诗为  相似文献   

12.
姜夔卒年考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死后不久,他的门人张辑曾撰《白石小传》,惜在明初失传。传世最早的姜夔传记,系明初洪武年间人张羽根据姜夔八世孙福四所辑遗事写成的《白石道人传》。清代以来,研究姜夔生平的学者甚多,所撰补传、年谱有十多种。多方努力,集腋成裘,姜夔生平事迹已渐昭明。夏承焘先生《白石道人行实考》(收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其中《系年》及《生卒考》,又载《唐宋词人年谱》,文字略异),为这一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李白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人皆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 1983年李从军先生首先提出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说。本文从对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辨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及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的考辨,论证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 而卒于永泰元年。  相似文献   

14.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宫中行乐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丽辞书写所标示的谪仙追梦长安,始于行乐,终竟失乐的梦幻隐喻,成为其贵游身影与谪仙困境的重要前后对照示意图绘,可以视为诗仙李白长安追梦之旅及其情志焦虑的重要文学隐喻。也正是本文所尝试观照与诠释之论述旨趣所在。其中具体借由骈俪、声律、焦虑三者绾合又彼此互涉,从而映现诗仙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短暂生涯,并且深具行乐与失乐彼此互涉,又表里相应的"美丽与哀愁"贵游困境隐喻。  相似文献   

15.
一、从李白氏族之争论谈起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李白籍贯的讨论,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又提出新说,断定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①由此引起一场关于其氏族问题的广泛争论。支持或否定者均大有人在。其后詹锳先生为陈氏之说寻得旁证数则,即太白精于西域文字,轻财好施,任侠仗义,象貌特出等,证明其为西域胡人。②而胡怀琛、幽谷更力证其“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③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氏人”④等等。反对其说者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李白与杜甫》书中列举反证以否定之,坚持认定李白为汉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发表20周年了.它的问世,曾激起许多人的不满与愤怒.有人因此发表文章,不点名地斥骂郭老是"党棍"、"学阀";当代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差不多在拜读的同时,就想写封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以后终于专门写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虽然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但也如"冤家对头",大有满腔积愤,不吐不快之势. 20年前,我国政治思想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郭老的《李白与杜甫》留着这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它对杜甫的基本评价,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三吏》《三别》等诸多名篇的  相似文献   

17.
詹锳先生学术研究历程分为3个时期:民国时期为研究初始期,专注于李白研究及六朝文学研究,代表作《李白诗文系年》;留美及回国之后为研究接武期,专注于心理学研究与文艺理论研究;新时期以降为研究鼎盛期,专注于文艺理论研究与李白研究,代表作《〈文心雕龙〉义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主编)。詹瑛先生以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无征不信的学术品格、守正创新的治学路径建构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蒋志、丁稚鸿二君针对拙文《李白与青城山》(《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九辑)写了《李白未隐青城辨》一文,发表于《绵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三期,后又改题目为《<李白与青城山>一文质疑》,发表于《李白学刊》第二辑。文中所论各点,都值得商榷。一、“岷山之阳”只能是指青城山两位作者说:“岷山和青城山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关系,而是从属关系,青城山是岷山山  相似文献   

19.
葛景春、刘崇德《李白由东鲁入京考》(载《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认为,李白天宝元年秋应征入京前,一直是在东鲁,并未寄家南陵,《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原题作《古意》,诗中的内容与南陵的江南风物也不相符合,“此诗题可能误自乐史本”乃是后人(或即北宋人)所拟,不可信据。关于拟题致误的原因,该文有两点推测:一是入京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的“会稽”二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旧唐书》记载的李白天宝初入京前的会稽之行;二是把《别内赴征》诗误为与别儿童入京诗是同时之作。该文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的续编,着重分析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因:(一)李白与钟嵘都是革新诗歌的有志之士;(二)二人以“兴寄”为中心的诗歌理论有一致之处;(三)李白为钟嵘所品诗的著名诗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创作所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