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塑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历程中,青年始终在场。青年是真理路上的先锋探索者,是复兴路上的前赴后继者,是斗争路上的冲锋陷阵者,是跟党路上的永久奋斗者。从建党本体论视角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四层内涵指向明确,是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指引,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青年的理想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领青年的担当自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引领青年的意志自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引领青年的价值自觉。新时代青年应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普遍问题,通过分析各种成才典型的成才经历,论述了大学生成才的一般规律:利用和创造机遇,积蓄才能,发挥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理想及保持长久的敬业精神等,对于一个立志成才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黎攀 《今日南国》2009,(24):16-17
“我送给同学们4句话16个字: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青春万岁!”2009年9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来到广西大学,为广西青年学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形势政策思想教育报告。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着梦想跨进了中职学校的大门,也许今天的你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只要你每天带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感恩,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你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请永远记住:立志者成人,发奋者成才,自信者成功.  相似文献   

5.
《恰同学少年》之所以热播,从审美文化视角看,是因其平民化视角叙事,将历史问题现代化,从立志、修身这一层面来营构了青少年群体的成才“白日梦”。湖湘文化则成为该剧的核心价值,满足了社会转型期观众进行精神寻根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6.
立德、立功、立言为内涵的忠于职守、注重身后留名的“名山”思想,忍辱发愤著书成就大业的信念,死当重于泰山的大义,构成了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而教人立志成才、青史留名、修身愤行、发愤著书、荣生荣死的精神力量永垂后世。  相似文献   

7.
穆子 《中华魂》2010,(3):27-28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建立了一所“四川烟草希望小学”。这座小学不仅屋顶上有明显的“中国烟草”的标识,学校国旗杆前还赫然刻着“立志奉献社会,烟草助你成才”的标语牌。据调查,我国以烟草冠名的希望小学至少有17所。  相似文献   

8.
人君南面术:周秦道家学说的核心蔡国相周秦道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可用一个“道”字来涵盖,而“道”的本质又归之于“无为”二字。长期以来,探其精义者不可胜数,其中不乏很多真知灼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某些人的傅会穿凿,对这一学说的理解便有了深浅广狭之别,迁强晦涩、...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时代新人内涵从最初的“革命先锋”,历经“又红又专”“四有新人”“五个成为”“四个新一代”的嬗变,在新时期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核心意涵要求一代新人努力成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奋进者、坚定者、搏击者,为时代新人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必须坚持从落实党的青年工作战略要求、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方面共同发力,勇担培育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远、爱国情怀深厚、本领能力过硬、创新意识强烈的时代新人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忘”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它有深邃的审美内涵。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也主张“忘”,这是诗人的“忘”,先有审美意义,进而表现出了哲学意绪。道家和济慈都提出“忘”,但“忘”的目的指向与具体内涵不同:“忘”在道家和济慈那里都是修身之法,不同的是,道家之“忘”侧重于对精神世界之苦难的救赎,而济慈之“忘”则侧重于营造诗化人生;道家之“忘”和济慈之“忘”都在于达到审美静观,道家之“忘”的审美目的是在不自觉中达到的,而济慈之“忘”则直接指向审美。  相似文献   

11.
道家养生: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入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自我设计的实质及模式自我设计就是成才主体依据自身的自然素质及其环境条件对其活动成果的超前反映。志向、理想、计划等是它的表现形式。从认识论看,自我就是指主体即从事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从人才学的意义看,自我是指成才者即立志成才的人。“设计”一词本来是建筑工程学上的一个概念,表示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建造房屋是活动的结果,房屋在未建成之前,它已经以目的的形式存在于工程师的头脑中了,表现为工程蓝图。人才学的自我设计同工程设计有相似之处,都是把活动的结果提前反映到头脑里,以理想等观念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围绕言意关系进行了大量讨论。通过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有关儒、道两家言意观的记载,可知其中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一方面,先秦儒家与道家在“言”与“意”的表达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即“言表意但不尽意”;在“言”“意”两者之间,儒家与道家都表现出重“意”轻“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对“意”的重视,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对“言”如何尽“意”进行了探索,儒家的探索主要以“建构”的方法进行,而道家与之相反,选择了以“解构”的方式来追求“言尽意”。  相似文献   

14.
大灾、大难有大善、大爱。“5.12”汶川大地震揪着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迅速发出动员令。“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迅速展开。一曲人性关怀的悲壮序曲奏响,一幅抢救生命的悲壮画卷延展。这是人间真情的集中体现,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大灾袭来,同胞罹难,举国哀悼,悲恸致至。但我们,在悲痛中更应该体悟人性的威力和崇高,生命的价值和宝贵。责任的重大和深远。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5.
<正>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与纽带。我校团委在校党委和团市委领导下,紧密结合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两史一情”教育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爱国爱校、立志成才”为行动口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团的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积极性,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积极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中蕴含的以“道”为中心的自然主义科技观,分析“道法自然”原则,“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涤除玄览”直觉体悟认识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对现代科技探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中,道家独具一格,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具有自然主义和技术批判主义的特点:由“道法自然”立论,其技术价值观以否定为基本特征,道家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同时,道家主张“道进乎枝”,提倡“以道驭枝”,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言、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焦点,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是深刻且富于创建性的。道家的“言不尽意”论经历了从老子经庄子到魏晋玄学的逐步展开、深化和明朗化的发展过程。“言不尽意”论在否定性的结论背后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某些辩证特征,值得人们深入思考。“言不尽意”直接为道家的直觉方法和中国哲学的“负的方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要]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高校而言,素质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放在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上,要重新理解“成才”和“人人成才”的内涵,并建立包含培养方案、育人环境、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内的促进学生“人人成才”的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