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小说创作领域在塑造“小人物”形象和描摹原生态社会生活时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世俗化的审美尺度,突出地表现为人格缺陷。李肇正的《城市生活》描写了大上海中一对小知识分子夫妻的生存状态、矛盾冲突。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对价值观念的不同选择,既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困惑、无奈,又重新赋予了“小人物”以人格的积极意义。这应归功于作者历史理性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闪光  相似文献   

2.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底在武汉举行的“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野”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中,“两个尊重”以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对历史上和现实中对待知识分子的非理性主义传统和常识性理念进行理性赵越,形成了“两个尊重”的社会理性、社会风气和社会机制,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理性张扬、现实关怀和人道主义包容,关心、促进并保护了我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为我党跨世纪的知识分子工作指明了时代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的忧患意识与进化论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民族危亡的特定处境 ,使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对来自西方的进化论进行了有益的“误译”与“误读” ,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意义上被接受的进化论 ,对现代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对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准确地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国五四新文学以来所着重描写表现的对象。对它的研究,学界过去往往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通过批判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去判定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实环境和知识语境的演变,左翼文化和历史实践重新“浮出历史地表”,这不仅表现在思想界关于“新左派”、“自由派”的论辩,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在认识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性质方面迄今尚有分歧,存在着“旧中产阶级争夺权势说”、“企业主利益冲突说”、“城市新中产阶级价值观改造说”和“中产阶级文化重建说”等多种观点。然而对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与领导成分的考察则表明,知识分子在运动的领导主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可以被界定为是一次由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8.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公知识分子”一词的流行反映出知识分子社会责争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国家智库和社会良心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同样不能回避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既要在学术上构筑“象牙之塔”,又要在“十字街头”摇旗呐喊。深厚的专业素养、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小说《游离》通过主人公“我”个体生存空间、身份认同和情感世界“游离”的叙事,书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对“我”身体在太原与北京、家庭与社会等居无定所生存空间的叙事,揭示了个体因空间“游离”而产生的生存感受与生命体验的一种“游离”形态。对“我”“平民”身份、“智识阶级”身份认知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叙事,表达个体外部身份认同的“游离”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分裂。对“我”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叙事,表达了个体情感世界矛盾而复杂的“游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山东工业产值高与知识分子少的矛盾孔庆亮中国经济出版社近期推出社会学家李强教授的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一书,讲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地理分布时写道:“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知识分子在各省的数量、密度等,大体上与经济发展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国知...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存在的最内在的生存困境出发,来关照新世纪的农裔知识分子,指出其基本的生存焦虑、自卑及心理上对性的损毁,都使其飞翔城市的理想带上了“沉重的翅膀”,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一场不断延迟的危机,忧郁成为他们永在的生存背景,并以此进行着对个人和社会的双层反思。  相似文献   

12.
[摘要]知识分子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多从“普世”价值观和理想主义出发来评论现实。知识分子的这种特征早在18世纪的伏尔泰身上就已显现出来。二战以后,法国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呈扩大趋势。论文以萨特、阿隆和福科为代表勾勒20世纪下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意识形态特征。 三位学者都独立不羁,对法国的文化现实深刻地质疑,但萨特和福科属于左翼,阿隆则属于右翼。二战后,法国的知识分子深受全球范围内的两大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他们开始回归到主要是监督权力,从事社会批评和捍卫一般意义上的人权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20世纪末叶,大众媒体的扩张,法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相对衰减,他们的声音日益被“媒体知识分子”所湮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历史资料重点探讨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认同大众的“自我改造”的社会心理及其表现 ,着重分析知识分子“大众化”努力的时代背景。该文有助于我们对知识分子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4.
李颜伟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的非常时期,美国知识分子充当了社会改革的谋士和牛虻。这一时期,大垄断阶层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引发了贫富分化、劳资对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地位革命”,导致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使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被挫败,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劳资冲突愈演愈烈的局面也震撼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社会安全意识,促使他们产生了有所作为的内在冲动,他们率而改革,匡扶正义、革除社会弊端,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革”之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最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朦胧诗”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文革记忆”使得新文学观念在产生之初就携带了相当多的主观情绪,并使“朦胧诗”在社会上引起争论。不过,这场争论的实质并不指向“朦胧诗”本身,却因对各自立场的坚守,使得双方在思维方式上并未有质的变化。最后,以这场论争为媒介,意在完成对“本质不变论”的历史批判。一是“朦胧诗”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而不是某种观念的衍生物;二是对“朦胧诗”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方向性地位的刻意强调也似乎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七十年代,社会斗争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也是社会科学大量研究和分析的课题,其中包括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斗争中的作用问题。我们认为,追述七十年代初有关知识分子的讨论是十分有益的。关于知识分子讨论的背景在当时的运动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是对知识分子传统的决裂。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主要团体已摆脱对资本  相似文献   

17.
以“文摊文学家”身份走入启蒙大众行列的赵树理,内心充满了对大众的感情。而“方向”的确立,赵树理创作活动置于由意识形态、新的文艺规范及“名人”、“干部”构织而成的聚光灯下,为了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选择农民文化为农民启蒙的赵树理,这时表现出他对“文学范式”“名利”的游离及对业余创作的提倡,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独特性的社会实践角色。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掀起了变革浪潮。“五·四”前夕,中国社会各阶层涌现出一个个投身变革的代表人物。特别在知识界,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围绕着“启蒙”与“救亡”的主题,传播民主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改造社会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致使知识分子在这条改良社会的道路上,走向分歧,其中有的顺应历史潮流,严格剖析自己,敢于抛弃旧我,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了革命的旗手,如鲁迅;而有的却背负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内涵,具体指涉和明确涵盖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是什么?在整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知识分子应选择怎样的价值取向和操持什么类型的话语,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国家制度的完善?近年来的人文精神讨论,新国学、新民间学说的提出以及后现代学说的走红都涉及了上述问题。笔者将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图画人”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对之进行梳理和分析。“近百年的社会变革激荡之中有着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20.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到失误的过程,即从民主革命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失误的产生,既与时代环境有关,也潜藏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判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