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转向对美学研究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是以杜夫海纳建基于审美经验领域的审美知觉意向性为基础和导引,在对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中,通过由浅入深的多重维度,由特征形态演化为思想范式的.可以说,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大厦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整体构思中被精心构筑的.国内美学界对杜夫海纳美学的研究虽已较为广泛而深入,却罕见对这一主体间性思想的自觉揭示.事实上,主体间性思想是理解杜夫海纳美学的一把钥匙,通过探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为存在"、"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相遇交往"及"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交流对话及其复数化"三个层层深入的逻辑维度,具体揭示这一思想及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关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的相关理论阐释,主要围绕艺术作品如何转化为审美对象,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的交互主体性特征等三个问题展开。而把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界定为准主体则是现象学美学的独创与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审美对象之"美"呈现为自然性。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作为感性,审美对象包含自在、自为、感性存在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审美对象就是自然"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有三个意思:一是作为自在的自然,它是无人性且与人对立的。二是作为自为的自然,这就是说自然也是人的意向性对象。在此,自然与人发生关系,这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这个层面上,自然具有表现力。三是感性存在的自然,这是本体层次上的自然。这个自然具有表现力且是自然的,而且,只有当它是自然的,它才是具有充分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4.
《审美经验现象学》强调审美对象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显现出来的,而审美知觉在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种理论建构在现象学哲学的基础上.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给杜夫海纳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从对审美对象的界定入手,深入地分析作为审美对象两极的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揭示主客相融的审美活动的情感表现的特征,并对审美经验作了本体论的追究。杜夫海纳的美学既是现象学美学的最高成就,也鲜明地体现着美学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6.
M·C·比尔兹利和雷蒙·巴耶说过,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的理论,是依据胡塞尔、梅洛—庞蒂和让—保尔·萨特的现象学作出的。情形确实如此。作为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反对对美的心理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了解,从审美对象的层次上论证了美的客观性和内在性。这里所谓审美对象,是指艺术作品,特别是被人们所一致接受的艺术作品。在杜夫海纳看来,“直接来自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肯定是最为纯洁的,也许事实上是头等重要的;换句话说,自然的审美化会提出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宇宙论的、有超出审美经验现  相似文献   

7.
由美的本质问题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问题的转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标志。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转向在18世纪已经完成,而中国美学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这种转向。所谓审美经验不是指一种特别的经验如愉快或想像经验,而是指任何经验都可以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维度,即经验的呈现维度;所谓审美对象不是指一种特别的事物如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而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现的一种特别的样态,即事物的本然样态。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上,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在完善作为理论学科的美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作为实践学科的美学,促进中西美学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许宁 《理论界》2006,42(10):168-169
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现象学美学的当代巨擘。本文从分析杜夫海纳如何看待技术物体及其对审美经验的独到见解出发,尝试着对他美学思想中关于技术美的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视域中的自然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杜夫海纳的相关论著中 ,因此 ,我们就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身上。现象学从美学的角度对自然对象进行探讨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只有自然的审美对象才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那种真正的密切关联的关系 ,如杜夫海纳所说“有关审美对象的思考一直偏重于艺术。……如果这个经验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 )从现象学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话 ,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就不清楚了。① 他认为 ,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这个对象身上打下了艺术家的人性烙印 ,这样的审美对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论鉴赏心态     
一个十分明显却又时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现象是: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表现在这里:必须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象。”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对作品存在着两种知觉方式:日常的认知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