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为多样的一位,其创作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的综合分析,从中梳理出其小说是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以及一直创新和求变的创作理念,指出了王安忆率性书写自我感受→对民间生存问题的挖掘→对都市人生的描摹→回首来时乡村路的小说主题沿革变迁的痕迹,从而探寻其小说创作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写“人”。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3.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以其多变的色彩,不同的风格,不断地超越自己而给文坛带来了求新求变的新质。她创作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文坛评伦家过去观点的挑战。王安忆小说以展示上海文化为审美对象,文中细腻委婉的笔触,对女性命运的历史关注,都标示出作家个人化女性写作的鲜明特征。小说创作中透露出深切的悲剧体验,是作家理性感受的升华,封闭性的情景设置,又使她的作品超越了世俗的时空,体现了王安忆更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注重在小说中建构女性的文化空间,并且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特征,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逐渐走向成熟。王安忆的作品在空间构建转换中,揭示出不同生活空间的女性意识的发展,挖掘出女性主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显示了鲜明的边缘人叙事、新历史主义叙事和个性化叙事的特征,对于习惯中心话语的读者提出了新要求,也是一种文学多元化所导致叙事多元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语言很有特色。它借助电影的表现技巧缔造别样听觉空间,又调和笔墨在文字上做足功夫。听觉和文字的双重力量,构造起了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冲击与渗透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王安忆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一直关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她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注入了基督教负罪感文化,把基督教中人类的原罪意识倾注到人物身上,对人性的痼疾进行深层挖掘,以期唤醒民众的负罪意识,来拯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长恨歌>的评论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都市-女性、叙事-语言、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借用他者思想或理论的解读、批判.总体说来,体悟性的智慧批评非常缺乏.智慧批评的终极目的是:给自己的思想添加炉火,给自己的心灵注入清泉;即使背负沉重的枷锁,也要"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感悟存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在王安忆《长恨歌》之审美、人事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均有体现。与其说《长恨歌》是写旧日上海的,倒不如说是在写一种理想的生活之“度”,但这种“度”不是淡泊,不是放弃,更不是超然,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生活艺术,守的是这踏实的每一步,攻的则是这每一步上的风景的内蕴与精髓。  相似文献   

11.
面对城市的喧嚣与动荡,王安忆以一颗平常的心,真切地书写市民阶层的苦与乐、悲与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媚俗化,敏感而诚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对于城市世俗生活,王安忆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作为一名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女性的知觉与意识,女性在作家的文本中有着突出的份额,而且往往成为王安忆城市叙述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2.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创作是执着于故事本身的。为了达到故事性,张爱玲采取了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段的一些精华,着力表现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形象,同时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给人一种生命的质感。与张爱玲恋恋于故事不同,王安忆把讲故事放在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作者极力消解故事性,力图通过理念构建一种"神话"。她以理性思索和文化审视为基石,用玄想性的语言代替风俗化的语言,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擅长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突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她的小说《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从女性经验出发,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着女性话语,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成功地实现了反男性叙述。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与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她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女性居于城市,浸染了这城市的气息,她们大多具有机智世故、坚韧顽强、能屈能伸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韧性,这也正如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乱和磨难,却总能顺势而变,蓄势待发,以不变应万变,劫难之后又焕发生机,甚至比以前更有活力。文章以几个具体女性形象为例浅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和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小说叙事中有意偏离和淡化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她在一系列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中开启的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大都带有史诗性与个体性相互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鲜明悲剧意识的作家,<我爱比尔>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悲剧意识.作品通过对比尔、马丁、阳春面等一系列情感及文化层面上的对比,展示了阿三无可选择、不可逃避的悲剧命运,从中隐隐透出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忧患,以及对任务关怀的现实悲剧意识、情感悲剧意识和命运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建构了一个属于官场的独特的话语系统,对官员话语进行了传神的书写。其官场小说中的官员话语呈现言不及意、官话连篇,言少意多、回味悠长,言意分离、暗藏机锋,话语欺骗四种形态。王跃文的官场小说逼近了官场真实状态,创造了官场小说新的人文深度,开启了官场小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