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类粮食作物TFP进行测算,并在构建要素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对单位规模土地上投入的劳动、机械、化肥和种子等4种要素错配对粮食作物实际TFP增长率的影响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7年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平均为2.24%,有效TFP增长率约为0.73%;狭义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对TFP的提升作用在增强;劳动投入过度比较突出,是引发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不优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要素错配程度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对要素错配的敏感度要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三资企业都将大部分资本与劳动投资于15个样本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倾向性表现为资本劳动比例不断增加,并且这种比例的构成建立在资本要素绝对量增加、劳动要素绝对量减少的基础上,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分别表现出逆贸易、顺贸易的生产方式。相比之下,三资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例的增长率大大低于国有企业,要素投入中资本、劳动都有相同程度的增长,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表现出顺贸易、逆贸易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保险公司投入要素产出贡献率计算模型,采用中国90家保险公司2008—2015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资本投入对保险公司产出贡献率最高,创新次之,最后为劳动投入;第二,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投入要素产出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险公司应注重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含中间投入规模报酬不变C-D总产出生产函数构建要素错配测度理论及要素配置优化对总全要素生产率ATFP潜在增长的影响框架,利用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及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2-2017年三次产业间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及要素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2002-2017年资本及劳动在第一产业投入过多且错配均未明显改善,在第二产业均投入不足且错配均有较大改善;第三产业资本投入偏多且错配程度逐年下降并接近无错配水平、劳动投入持续不足且错配未明显改善;资本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呈倒W形,劳动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呈W形;2015-2017年劳动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高于资本且差距渐增。  相似文献   

6.
Hsieh和Klenow提出了一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模型,龚关和胡关亮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文章在龚关和胡关亮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只与行业有关的假设,构建了一个新的异质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然后结合企业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劳动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根据Olley和Pakes的方法测算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并从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1-2007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4.93%;由于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配置效率的双重下降,2007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就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看,中西部地区越来越高,而东部地区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1—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露地西红柿生产的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说明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进一步探究生产方式变迁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2001—2010年资本、劳动与土地三要素的投入比例基本维持稳定,此后资本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并加快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2000—2009年西红柿生产呈现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双增长"趋势,2009年后转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悄然实现,其关键在于资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土地比、劳动土地比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化肥折纯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地劳动比、农业机械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机制为资本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投入而替代劳动要素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集约投入土地而替代土地要素并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对不同投入要素的偏向性将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偏向节能的技术进步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在估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构建资本、劳动、能源消费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探讨1997—2015年我国省域技术进步是否存在节能偏向。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东部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在考虑资本、劳动和能源三种投入要素的前提下,我国省域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于节约劳动力,技术进步的节能偏向并不显著;从时间趋势看,劳动-能源、资本-能源的技术偏向指数整体上都有所缩小,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省域技术进步已经呈现出节能趋势。  相似文献   

9.
将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通过构造包含有生产要素三次产业投入结构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三次产业中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弹性系数比较来看,第三产业的要素产出效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大于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系数;从要素投入方向看,在要素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具有增长效应,第三产业资本增长份额来源于第二产业,劳动、能源投入份额全部来源于第一产业有利于实现产出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0~2018年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本文通过非参数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探讨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HP滤波法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投入要素增长趋势及其波动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优化投入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技术研发、人力资本、制度变革等多种方面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提高各地区固定资本存量的有效使用效率; 3) 提高劳动的有效参与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前沿模型和技术效率理论测定了我国生物科技企业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生物科技企业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远大于劳动力投入,生物科技企业的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且企业间差异极大,我国东、中、西部生物科技企业平均技术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历来强调和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考察农村人力资本中2个关键因素——教育和健康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9-2009年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情况和农村人力资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农村人力资本减少了农业生产技术无效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农业产出;与教育相比,现阶段健康更能减少农业生产技术无效程度,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将会超过健康的作用;若健康的身体辅之以良好的教育将会更加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995年以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引起,农业技术效率低下成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瓶颈。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与提升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提升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而提高技术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苹果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陕西、甘肃3省2009~2011年连续3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用C -D生产函数对两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亩)的优果(1、2级优果)率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35%,可变资本投入虽然比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63.38%。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节约劳动投入与土地资源的显著优势,但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的瓶颈,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改制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要完整地理解这一过程,不但需要关注行为主体所面对的制度环境,还需要认识行为主体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从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技术因素这一角度对此过程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的才能等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因素对改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辽宁省“九五”以来1996~2007年14个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特征与辽宁农业的发展阶段特征大致吻合;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农业技术效率趋于稳定,而技术进步是促进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忽视可持续发展是“九五”时期和“十五”初期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增强辽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配置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本以及提升科技资本的效率,对城市科技创新资本的投入及产出效率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选取中国11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以R&D投入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投入指标;以国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有效量为产出指标的指标体系;选取DEA效率评价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手段,测度了2017年各城市科技创新资本投入产出资本效率,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投影分析,对科技创新资本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认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投入总量是不断增长的,但城市间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差距显著;成都、西安和深圳处于DEA有效状态;重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及沈阳处于DEA严重无效的状态,无效原因包括科技创新资本投入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低下等;应加强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增加科技创新资本的投入并优化配置,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资本竞争力等,实现城市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战略政策。  相似文献   

19.
“技术一经济”系统演化超循环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带动产出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自催化循环,使技术知识自身不断积累和增长。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本国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所体现的技术进步。经济系统的演化体现在路径依赖上,演化路径包括两个过程:初级的"教育-人才-科技"循环和次级的产业集约化循环("技术-产品"超循环、"技术-产业"超循环、"技术-经济"长期增长宏观循环等)。前一阶段是知识和技术的生产阶段,是启动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启动子。后一阶段是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技术自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热潮,以我国28家物联网概念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从静态角度,运用CCR和BCC模型分析2008-2012年我国物联网企业的运营效率与规模效应。其次运用DEA-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方法对物联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以及各企业生产效率变动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8家上市公司中多数企业运营效率不足。整体而言,2008-2012年间,技术效率年均增长1。25%,技术进步年均负增长44。23%。目前我国日益推进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仍是粗放型的,高增长的代价是高投入;部分上市公司逐渐进入规模效益递减阶段,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总体技术效率呈缓慢增长,技术进步逐渐降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追赶效应”大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