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版本演变史上,清初著名作家李渔评改的《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原刻本封面题作《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简称“李渔评本《三国》”),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版本。长期以来,对它的形成、特色似无专文论述,这里试作简要的探讨。一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笠鸿,又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号笠翁(或“湖上笠翁”)、笠道人、觉世稗官、随庵主人等;浙江兰溪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渔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其父李如松病逝,家道中落,李渔  相似文献   

2.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以下简称“李批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图一百二十叶二百四十幅,清两衡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出版的《李渔全集》第十、十一卷收入。  相似文献   

3.
一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兼小说家,也是明清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学识广博,著述甚多,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十二楼》等雅俗共赏、妇孺皆知,诗文集《笠翁一家言》耐人寻味、盛传一时,还有杂著《闲情偶寄》,精辟透彻,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和戏剧美学思想,尤其是那系统的戏剧理论至今令人叫绝。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著作评价褒贬不一,对他的品性为人大有非议。在他生前死后的三百年间,极少有关于他生平  相似文献   

4.
《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这两个绝技,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辨审音乐”的实践有《笠翁十种曲》的创作和家庭剧团的演出可资证明,李渔集剧作家、导演、“优师”于一身,对于音律绝对是行家里手,在他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李渔(一六一一——一六七九?)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为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作家。对剧本的创作和演出,都有丰富的经验。著有《笠翁十种曲》①其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②中,颇有精到的见解,同时也包含着不少的错误。他的戏曲理论的优点是: (一)总结前人的经验,充分阐扬“本色”的论点。明人论剧,极重“本色”。徐渭以为:“曲本取于威发人心,歌之使奴僮妇女皆喻,乃为得体。《香囊》③如教坊雷大使之舞,终非本色。”(见《南词叙录》)臧懋循之论元曲,亦以为行家胜于名家。“行家者,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十九日致周作人信中提到一位“爬翁”;同年七月四日致钱玄同信中,上款称“心翁”。“爬翁”即“心翁”,即钱玄同。钱玄同,原名夏,字中季,号德潜,后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一九○八年在东京曾和鲁迅等人同听章太炎讲文字学。回国后先后任浙江教育司科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五四”时期为《新青年》编辑部成员之一,和鲁迅有相当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7.
王澹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页一三二云:“王澹,字澹翁,别署澹居士。”余不详。按清沈复灿《山阴道上集》(稿本)云:“王澹,号雪渔,会稽人。”王澹,号雪渔,前所未闻。《山阴道中集》录有“弔沈  相似文献   

8.
《一家言》是李笠翁给自己的诗文杂著集取的名字,它既平常,又独特,突出其"自成一家"和"只此一家"的含义,彰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独特性。笠翁《一家言》(初集、二集),除康熙十八年(1679)至康熙十九年(1680)初春逝世前所写的几篇文章没有来得及收入之外,其一生诗文杂著,都囊括在内了。阅读这些诗文杂著,令人深深佩服笠翁的才气,他捕捉人物和事物的锐利、精准的眼光,敏捷的文思,诙谐幽默的风格,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的能力。李笠翁不愧为天才作家,优秀诗人,杰出散文家,语言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9.
吴淑娟(1853—1930),字杏芬,自署杏芬女士,晚号杏芬老人。我小时候常听家乡老辈人称她为杏芬女史。歙县昌溪人,是清末民初名声卓著、誉满环宇的女画家。其父吴鸿勋,字子嘉,号心兰、小竹、鹤峰、紫袈道人、知还室主(为其居杭州时的斋名号)、知非翁等,举人,曾佐曾国藩戎幕,为清代著名画家,亦工书。《三希堂画宝》收录鸿勋兰竹图多幅,收淑娟双钩竹图一幅。吴淑娟自幼随父学文习画,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全才,于文学艺术有多方面的建树。作为小说家,他著有小说集《十二楼》;作为戏曲家,他著有戏曲集《笠翁十种曲》;作为诗文作家,他著有诗文集《一家言》。李渔不仅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上有广泛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从丰富、深厚的艺术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些有关文学艺术的理论命题,涉及到有关文体的审美特征,冲破了传统儒家文艺思想的桎梏,在近古时期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观李渔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理论,我以为最有研究价值的还是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们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11.
江永     
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号慎斋,婺源江湾人。 江永出生于一个寒儒之家,自幼聪慧过人,6岁时便能写数千言日记,少年时读书过目成诵,凡有藏书之家,必上门求阅。不久,江湾便没有江永的可读之书,江永也因此被视为奇才。曾见《大学衍义孙》征引《周礼》,非常喜爱,朝夕诵读,于是开始研究《十三经注疏》。  相似文献   

12.
鲁杰  杜玄图 《江汉论坛》2022,(11):73-80
基于词曲相通、用韵贵纯的词韵主张,李渔《笠翁词韵》以《词韵略》为框架基础,并参合时音,兼赅23韵部和27韵部两个系统。23韵部为宽式词韵系统;27韵部是一个近似于南曲韵的严式词韵系统。李氏韵与稍晚的《诗词通韵》《韵选类通》一样,都是清初典型的曲化类词韵专书。曲化词韵的主张以词曲互动风气为土壤,不以单纯的辨体辨韵为编韵目的,而是以揭示词韵的词体音律属性为目标,这与时兴之格律类词韵大相径庭。在清代词学辨体、尊体的主体语境下,曲化词韵因有体不尊、律不辨、韵不正之弊而见弃,但其以音律为指归的词体反思对后世词韵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贬宜山及在宜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因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同游于苏轼之门,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世又有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黄庭坚生活于北宋新旧党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曾因党争牵累,在政治上几度浮沉,  相似文献   

14.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5.
我在《尘世之旅──谈李渔的“游荡江湖”、“打秋风》①一文中论述共分析了李渔从一个知识分子向一个文化商人转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指出了他的这一追求的历史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格上、生活上的变化。但是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不把李渔在“打秋风”活动中的全部遭遇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意义深刻的社会反响和价值冲突考虑过去,那么这无论对于李渔个人还是历史都是极不公正的,一则意义不大但却发人深思的材料来8徐河的《清稗类钞》“盗贼类”。把李渔的名字和盗贼联系在~起似乎就使人感到意外而又触目惊心。根据这则材料的描绘,李渔是一…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谥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定例,凡大臣应否予滥,由礼部先行奏请,得旨允准后,再行知内阁撰拟溢号四字,恭候钦定。由翰林投职之员及官至大学士考,上一字坐谥文,死事之臣上一字坐溢忠。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恩。清代谥文正者仅有八人,他们是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清代的谥典@任闻  相似文献   

17.
李渔一生的政治态度凡三变:崇祯后期,年轻的李渔充满了为忠为孝的儒生情怀和慷慨轻财的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李渔政治态度和情感极为复杂。既有痛恨战乱、同情百姓、祈望和平的心愿,也曾有过舍生取义的想法。对于清王朝,有过激愤,也有过无奈;顺治八年之后,李渔已成为清朝顺民。三藩之乱时,他反对叛乱、褒扬忠臣、维护清王朝"王土"统一的政治倾向十分明确。总的来看,李渔没有恒定的政治情结与道义追求,李渔政治取向具有实用多变的特征。他常将个人需要置于家国利益之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政治态度。因此,李渔这种实用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儒家观念,有着明显的市民色彩。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09,(10):29-29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论家有言:小说评点源起于明代,先行者是李卓吾、叶昼、冯梦龙等人。其实,非也。中国第一个古典小说评点家是宋代末年的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1231—1294),字会孟,号须溪,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善词能诗,于班马、老子、庄  相似文献   

20.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太学正、国子博士、建王府教授等,孝宗朝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拜右丞相,有《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